中國人的姓和氏起源
在我們見到的一些社會公文里,一連串人名的排列,常常有“按姓氏筆劃為序”的說法。這 種說法把“姓氏”當作了一個統一的概念。然而在我們中國傳統的姓氏文化中,姓和氏是 有嚴格區別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下面我們簡單敘述一下姓和氏的發展和演變。
在家庭、氏族未產生以前的遠古時代,人類生活在一種游獵與原始群居狀態中。沒有確定的 婚姻關系,也沒有真正的組織。經過長期發展,原始的游群發展成為一種較高組織的形態,即 母系氏族社會。在這種社會組織中,男子外出游獵,漂泊不定;而女子則往往定居一方(與 現代的定居概念應有不同),從事采集生產。
相比而言,女子的食、宿反倒有所保證;而男 子則是饑一頓、飽一頓,成為“投宿者”。由于男女沒有一定的配偶,其子、女只知有母,母親便成為后嗣惟一確認的尊 親。“古元時,未有三綱六紀,人民但知有母,不知有父”( 《白虎通義·三綱六紀》)。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以女媧為人類始祖之一。女媧人首蛇身, 且 曾因“四極度,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而“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淮南子》)。這 一神話傳說,反映了原始社會母權制時期的影響;人首蛇身,可能是蛇圖騰的反映。這種經 母系為中心的氏族,子孫從母而為母系所屬。我國最古老的姓氏姬、媯、姒、姚、姜等,或從女旁,或含女字,絕非偶然。這種姓,是母系社會共同血緣關系的標記和表證。
在原始氏族的某一時期,有一氏族(或部落)從穴居和洞居中走出來,構木為巢。巢居是人工 的產物,不同于利用自然天成物的穴居和洞居,應該算做一種“發明”。且巢居的環境比穴居和洞居的環境要舒適多了,自然會引起其他氏族的關注、羨慕和摹仿。這一首先發明巢居 的氏族,便自稱或被稱為“有巢氏”。而第一個發明鉆木取火的氏族,則自稱或被稱為“燧人氏”。
由此可見,原始氏族中的“氏”,與先秦時代的“氏”的概念有所不同。當然,圖騰氏族中的 圖騰標記,有時可能被傳遞下來,成為后來某一家族的姓氏;但更多的圖騰標記沒有被傳遞 下來,其氏族后裔并沒有將圖騰標記引為姓氏。
上古的姓,源于母系,該是沒有大疑問的。即便黃帝和炎帝是由于出生在姬水和姜水,從而 得“姬”和“姜”姓,又從“女”旁和含有“女”字,那么姬水流域和姜水流域可能就是姬姓母系氏族和姜姓母系氏族繁衍生活的場所。
黃帝以“姬”為姓,但卻不稱“少典氏”或“有蟲喬氏”,而稱“有熊氏”和“軒轅氏”。這是由于黃帝所率領的部落群在戰勝炎帝所率 領的部落群以后,又打敗蚩尤率領的九黎族部落群,然后駐在“有熊”這個地方(相當于后 來的建都)。黃帝的氏族部落,以駐在地而得“有熊氏”。至于“軒轅氏”,一說“軒轅” 也是地名,《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軒轅之立,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螺祖。”還有一說,黃帝(氏族)因發明了以馬拉車,而得“軒轅氏”(古代一種有帷幕而前頂較高的車為 “軒”,車前駕牲畜的兩根直木為“轅”)。這與“有巢氏”、“燧人氏”的來源類同。
炎帝以“姜”為姓,又稱神農氏。《白虎通義》:“古之人,皆食禽獸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 ,6”SS目,教民農作。”發明農業的氏族,被稱為“神農氏”。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的原始游群時代、母系氏族時代乃至上古五帝時代(父系氏 族)的姓與氏,不同于先秦和現代的姓氏觀念。那時不僅可分支,可以重新命名,就是姓也并非全由其后人承繼、續傳。
上古至五帝至西周的帝、王以及其姓、氏如下:
黃帝,姬姓,有熊氏,高旭氏。
顓頊,姬姓,名頊,高陽氏。堯,祁姓,名放勛,陶唐氏。
舜,姚姓,名文命,又稱大禹、夏禹、戎禹,夏后氏。
湯,子姓,又稱武湯、武王、天乙、成湯。
姬發,姬姓,名發,即周武王,為文王姬昌之子。
從以上帝、王姓氏中可見,以姓名合一而稱,是從西周開始的。姬昌(周文王)傳子姬發(武 王),姬發以下為成王姬誦、康王姬釗、昭王姬瑕……東周最后一個王為報王姬延。
姓、氏合一,是舊中國時代逐漸而成的。到了漢代,大多的人便只稱姓而不稱氏了。這與家 庭的宗法制度的確立有關。
宗法,本是古代立宗的法,為古代氏族系統的一種制度。其淵源于祭祀。當時,每個氏族或 部 族,都有他們自身所祀的神,并認定此神為本氏族的先祖和保護神。祭神,也是祖先之祭。宗是祖廟之名,主祭的人稱為宗子,主祭人所轄的族人,稱小宗、群宗或宗人。
周代利用宗法輔助分封制度。周把諸侯分為同姓、異姓兩類。周,姬姓,凡姬姓諸侯,奉周 王為宗主。諸侯在自己的封國內為大宗,規定嫡長子繼承,庶子另給土地,稱為別子。別子的嫡子為大宗,別子的庶子為小宗,周以宗法團結同姓,以婚姻聯合異姓。
西周以前,沒有完整的宗法。春秋以后,氏族制度變為家族制度。家族制講究血統,
從夫居、父權,實行繼承制和族外婚制。
血統:男女結婚,女子便成為夫族的一員,其所生子女屬于父親,叫做父系血統。
從夫居:夫婦成婚,婦隨夫居。
父權:男人為一家之長,握有一切支配權。父親的身份及權力,概傳于子。
繼承:家中的一切產業,都是父親傳給兒子。
族外婚制即為父系制下的婚姻,是外姓通婚。既然某氏是一氏族或公族的名號,那么當氏族制度變為家族制度的時候,氏的傳遞就發生了問題。由于嫡、庶之分和涉及父權的繼承和產業的繼承,氏族首領或家庭之長的嫡長子在 整 個氏族或本家庭中的名分和地位,有必要與他人(包括本家族以外的人和本家族內部的親兄 弟等)加以區別和加以強調。這種區別在于強調,最明顯最確切也最“名正言順”的則是父姓、父名的承繼(經父姓為姓,或以父名為姓,或以父的封國、封邑為姓)。因為父輩無論屬于何氏族,其本人總會有自己的名或姓。由于宗法制下的父系血統、產業、權力繼承,家庭的重要性便遠遠地超過了氏族(原始氏族的人離開了氏族便難以生存);家庭的人可以脫離氏族而獨立生存,而且只有獨立才可體現其繼承優勢。因此家族便替代了氏族;氏族已成為一種虛泛的東西,已經不甚重要。于是,姓氏逐漸合一。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女子幾乎失去了所有的權力(更不要說特權)。這樣,就發生了一個 “有趣”的現象;因為男子結婚,婦隨夫居,女子便成為夫族的一員;由此, 已婚女子的姓名也發生了特別的變化。首先是在本身的父姓前加夫姓,表示已屬夫族的一員,然后在父姓之后加“氏”,表明自身原屬何家族,至于本名,就完全被忽略了。如:趙王 氏、夫姓趙,父姓王,后附綴“氏”就是“已屬趙家的原為王家的女人”之意。
幾千年來,姓與氏的概念,內涵及源出,都發生了變化,甚至是“質”的變化。其間反映了 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和觀念、習俗的變化過程。即使到了現代,姓氏合一,“姓” 有 了明確的概念,“氏”依舊表現出它的復雜性和特殊性。比如以舊俗中(有的延續至今),氏 有時與姓完全相同——“張氏兄弟”和“李氏昆仲”,都是“姓張的兄弟”和“姓李的兄弟 ”之意。但有時它又放于已婚婦女的姓后(前邊已提到),有時為婦女的自稱(多用于書面); 有時它用在親屬關系字的后邊稱自己的親屬,如舅氏(母舅)、母氏等;有時它又對名家、專 家、學者的稱呼,如清代文字詁學家、經學家段玉裁,被稱為“段氏”。氏在社會中的忽“ 貶”忽“尊”,是不同時期社會形態變化的反映和遺痕。
由此看來,時至今日,姓與氏并沒有完全合一。
2.“百家姓”的形成和發展

中國人的姓和氏起源_起名知識
提起姓氏,人們最熟悉的自然是《百家姓》。因為它與《三字經》、《幼學瓊林》等,被列入舊時孩童的啟蒙讀物。
《百家姓》以“百家”為名,實收單姓408個,復姓30個,共計438個。
在中華民族這一大家族中,姓氏何止438個,就是僅僅漢姓也不止這個數。據說,見之于文 獻的姓氏,可達5600之多。這其中不僅有單姓、復姓,還有三字姓、四字姓和五字姓。此外,還有的民族有名無姓,比如傣族。
《百家姓》以“趙”姓打頭,并非因為“趙”為天下第一大姓,而是因為它是宋代錢塘儒生 所作。宋代的皇帝是趙氏,“趙”自然成為“天下第一姓”;不排在首位,就有“欺君之罪 ”,會引禍上身。又宋時吳越王的后裔居浙江,所以,“錢”姓便排列第二,錢的妃子姓孫 ,借錢氏之威勢,“孫”姓又排在第三。“李”姓排在第四,大約是因為南唐皇族為李氏之故。
第一種,以祖先的圖騰崇拜物為姓氏。
有些專家、學者認為,我國的百家姓,有些是由圖騰演變而來的,
如:熊、馬、牛、羊、龍 、風、山、水、花、葉等。
但可惜這只是一些推測。由于年代久遠,史前無據可考,到底哪 些姓氏源于圖騰崇拜,已不得而知。因為當今的“熊”、“馬”、“牛”、“龍”、“花” 等姓氏,于史書及傳說中均可查出源出,但并不與圖騰有什么聯系。黃帝與蚩尤大戰于涿 鹿之野,曾率領“熊、羆、貅、貔、虎”等。這些“熊、羆、貅、貔、虎”等可能就是圖騰氏族的名號。但這些氏族的名號究竟是哪些傳遞下來,成為其后裔的姓氏,也已難尋蛛絲。 有案可查的是“姜”。
姜(Jing):相傳炎帝(神農氏)姓,是少典之子,因生長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濱,得姓為 “姜”。又姜(Jing)和羌(Qing)雖同韻而不同聲,但音特別相近。且兩字都有“羊”字頭。一 個從 羊從女,一個從羊從人。從“羌”字的組成看,羌即“羊人”。上古時代晚期,羌族居住在我國的北部,其部族或氏族的圖騰可能是羊。而姜族則是羌族的一支,或許因為語音的誤差 而化“羌”為“姜”,或許是母系氏族的母權影響,羊下之“人”,化作了羊下之“女”。炎帝以“姜”為姓,不是偶然,炎帝恰恰是古羌族支系氏族部落的首領。以炎帝、黃帝為首 的原居于陜、甘、青一帶的古羌戎部族的一支,在東進中原的過程中,與東夷等部族融合,成為漢族的前身華夏族。
第二種,以祖先名字中的字為姓氏。
年(Nin):春秋時,周靈王有子叫“王子年夫”(“年夫”應是其名,“王子”則是表明其身份的,如“公子”、“公孫”),年夫的后人以其名中的“年”字為姓氏。
熊(Xing):上古五帝之一有顓頊(鬧旭氏,姬姓),其后人重黎在帝嚳時擔任火官,被帝 嚳賜 為“祝融氏”。共工氏作亂時,祝融奉命平叛。叛亂雖被平息,但祝融并未將共工氏成員全部消滅。祝融以此獲罪,被帝嚳殺掉。祝融死后,其弟吳回擔任火官,依舊稱祝融氏。吳回 有子陸終,娶鬼方氏首領之妹女聵氏為妻,生八子,其中第六子叫季連。
牛:西周宋征子之后有任司寇的牛文。牛文之后以其中的字“牛”為姓氏。
魚:系出子姓。春秋時,宋襄公的弟弟為“司馬子魚”(司馬是官職,子魚為其字)。其后人 以其字中的“魚”為姓氏。
井:春秋時,虞國有大夫井伯。井伯之后以其字“井”為姓氏。晉滅虞國之后,井伯的后代井奚逃入秦國。秦穆公以井奚為大夫,封邑于“百里”。井奚便號“百里奚”。百里奚的支 子依舊以“井”為姓氏。
牧:上古時代,黃帝以“力牧”為相。力牧的后人用其字“牧”為姓氏。
終:上古時祝融弟吳回(后也稱祝融氏)的兒子為“陸終”。陸終后代支系中,有的以其先祖 名的“終”字為姓氏。
常:上古時,黃帝曾以“常先”為相。常先的后人以其字“常”為姓氏。
孔:出于子姓。周武王封商微子于宋。微子死后由其弟仲衍繼承封地。仲衍之后有弗父何,弗父何的玄孫名嘉,字孔父。孔父的兒子以父字中的“孔”為姓氏,在魯國定居。
廉:顓頊的曾孫名廉,其后人以祖字中的“廉”為姓氏。
樂:出于子姓。宋戴公的兒子公子衍字樂父,其后人以祖上“樂父”中的字為姓。
皮:周有大夫樊仲皮,其后人以其祖上名字中的“皮”字為姓氏。
高:出于姜姓。齊文公有子公子高。其后人以“公子高”中的“高”字為姓氏。
第三種,以封地名和國名為姓氏。
趙:伯益后裔造父,擅馴馬駕車。周穆王常乘坐造父所駕的馬車游巡各地,朝中有事,造父就以熟練的駕車技術及時將車馬趕回。造父因駕車馬有功 ,被周穆王封地于趙(山西洪洞縣北趙城),其后人便以“趙”為姓氏。
吳:出于姬姓。周武王封鐘雍的曾孫于吳(江蘇蘇州一帶),建立吳國。其后代以國名為姓氏 。
鄭:出于姬姓。周厲王封少子友誼于鄭(陜西華縣東),建鄭國。友的后代以“鄭”為姓氏。
陳:周武王滅商之后,追封舜的后代媯滿于陳(河南淮陽)。媯滿死后被謚為陳胡公,其后代 便以“陳”為姓氏。
衛:出于姬姓。周文王其子主康叔于衛,建衛國康叔子孫以“衛”為姓氏。
蔣:出于姬姓。周公旦的兒子伯齡被封于蔣(河南固始縣東北蔣集),建蔣國,其后以國名為 姓。
韓:出于姬姓。周武王的小兒子受封于韓(山西河津縣東北),后被晉國滅掉。桓叔的兒子萬 受封于韓。萬的后代以“韓”為姓氏。
秦:出于贏姓。伯益之后有贏非子。非子擅育良馬,周孝王以其育馬之功封非子于秦谷(甘 肅天水西南),為附庸國。贏非子的孫子秦仲因功被升為諸侯。秦統一天下,建立秦朝。秦 滅亡之后,其子孫以“秦”為姓氏。
許:出于姜姓,神農氏后裔。周武王封文叔于許,建許國,其后以國名為姓氏。
呂:出于姜姓,神農氏后裔。伯夷在堯時任掌禮官,又輔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呂,其后以國名為姓氏。
戚:衛國大夫孫林父的封地為戚邑(河南濮陽縣東馮東北)。孫林父的孫以“戚”為姓。
謝:周宣王封舅氏申侯于謝(河南唐縣南),申侯子孫中有一支以其封地為姓氏。
鄒:周代有曹挾封地于邾,戰國時改國號為鄒。其子孫中有一支以國號為姓氏。
柏:出于柏皇氏。柏皇氏中有柏招,為炎帝的師傅;又有柏同,為帝嚳的師傅。其子孫受封于柏(河南舞陽縣東南),其后以封地為姓氏。其庶子于鄣(山東東平縣東)。受封于鄣的齊太公庶子的后代,去邑 為章姓氏。
蘇:顓頊后裔終的最小的兒子樊受封于昆吾,樊的庶子后代受封于蘇(河南溫縣西)。其后以 封地為姓氏。
潘:周文王的第15個兒子名高,受封于畢,稱為畢公高。畢公高有庶子受封于潘 ,其后以封地為姓氏。
葛:出于贏姓。顓頊之后,封于葛(河南寧陵縣東北)。其后以封地為姓氏。
范:周宣王時有大規章杜伯,其子杜隰到晉國,被任命為士師,其子以官名為姓。
彭:顓頊后裔陸終的第三個兒子錢鏗受封于彭(江蘇人徐州),為大彭氏,后人以“彭”為姓 氏。
魯:出于姬姓。周公旦的兒子伯禽受封于魯(山東曲阜一帶),建魯國。伯禽的子孫以國名為 姓。
韋:出于豕韋氏。豕韋氏在夏代居于豕韋(河南滑縣東南),為一路諸侯,建豕韋國,又稱韋 國。韋君后人以國為姓氏。
苗:楚令尹斗之子賁皇亡命晉國。受封苗邑(河南濟源縣西南)。賁皇又名苗賁皇,其后人以 “苗”為姓氏。
任:出于有熊氏。黃帝的兒子禺陽受封于任,禺陽以任建國,其后以國名為姓氏。
柳:魯孝公有兒公子展,公子展的孫子無駭以祖公名為氏,稱展無駭。展無駭的兒子叫展禽。展禽的封邑為柳下。他死后號為惠。所以又叫柳下惠,其后代取封地“柳下”第一個字為 姓氏。
第四種,以職業或官職為姓氏。
司徒:上古時代名,傳說堯、舜時已設,一直延續到秦漢。有以此官職為姓的,便是復姓“ 司徒”。
司空:據說為上古時所設官職,專管天下水利土木工程建設。帝堯時大禹的官職就是司空。大禹的子孫中,有人以此為姓氏。
司馬:上古時所設官職,為軍事長官。曾為官司馬的人的后代,有的以此官為姓氏。
第五種,以山名、河名為姓氏。
喬:出于有熊氏。黃帝死后,葬于橋山。黃帝的子孫中有守陵的人,就以陵山之名“橋” 為姓氏,后人去木為“喬”。
姜:出于神農氏。炎帝神農氏居住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濱,因此以河名為姓)。春秋時代的 齊、申、呂、許等封國都是“姜”姓。
第六種,以住地的方位為姓氏。
東郭:出于姜姓。郭,為古代時人們在城的外圍加筑的一道城墻,東郭,為城的東墻附近。齊桓公的后裔中有住在臨淄城東外一帶的,被稱為東郭大夫,后人便以“東郭”為姓氏。
東門:出于姬姓。魯莊公有子叫公子遂,字襄仲,家住曲阜城東門旁,人稱東門襄仲。其后以“東門”為姓氏。
西門:春秋時,齊國和鄭國都有公族大夫住在都城的西門附近,人稱西門氏,有的后人便以 “西門”為姓氏。
第七種,以部落的名稱為姓氏。
呼延:東晉時,匈奴呼延部進入中原;后來,其漢化后裔以原部落名稱再加以“漢化”的“ 呼延”為姓氏。
慕容:三國時,鮮卑族首領莫護跋率族人遷居遼西,后在棘城以北(河北昌黎縣境內)建國, 莫護跋以“慕容”為自己部落的名稱。后慕容部落的人便以“慕容”為姓氏。
宇文:鮮卑族呼天為“宇”,宇文為“天之子”之意。宇文氏為鮮卑部落。東晉時,宇文部落進據中原便以“宇文”為姓氏。
尉遲:尉遲部也是鮮卑族的一個部落,尉遲部的人后來以部落名為姓氏。
萬俟:萬俟本為鮮卑族部落名。東晉時,萬俟部落進入中原,后以部落名為姓氏。
第八種,以出生時的異象為姓氏。
武:周平王之子出生時,掌紋呈篆文“武”。由此,周平王賜其姓為武。
第九種,以謚號為姓氏。
所謂“謚”為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跡所給予的稱號。
穆:出于子姓。春秋時有宋穆公,其后子孫中有以其謚號“穆”為姓氏。
文:一出姬姓。商末,周族首領姬歷死后,其子姬昌繼位,后被尊為西伯。西伯患病死后,其子周武王繼位,并完成滅商大業,建立周朝。武王追謚其父為周文王。文王的庶子中有以 其謚號為姓的。一出媯姓。齊威王之孫田文,號孟嘗君。孟嘗君避亂到魏國,死后謚號文子,其后人以其謚號“文”為姓氏。
康:周公旦之弟叔封地于衛,其死后謚號為“康”,因此又稱衛康叔。衛康有庶子以其謚 號為姓氏。
第十種,因避禍、避仇、避諱、避嫌所改的姓氏。
桂:出于炅氏。漢代炅橫有四個兒子。家中有難,四子逃避,其中一子避居到幽州,改 姓為“桂”。
田:出于媯姓。春秋時,陳厲公子陳完避禍外逃,不愿以國名為氏,改姓為“田”。明代燕王朱棣以討黃子澄等為名起兵,推翻建文帝。黃子澄的后人因避禍而改姓“田”。
第十一種,帝王賜姓氏。
金:被尊為西方大帝的少吳,因五行說中的西方屬金而稱金天氏,其后有人以“金”為姓的。漢武帝時,匈奴休屠王之子歸順漢朝,漢武帝賜其姓“金”,取名金日禪。
劉:出于陶唐氏。堯之后有劉累,到了周代成為唐杜氏。杜隰在晉做官,為士師,又稱士氏,后來又從士氏改名為劉氏。由于劉邦建立漢朝,劉姓成為中國的大姓。漢高祖因項伯有昔 日相助之功,便賜項伯改為“劉”。
鄭:出于姬姓。周厲王的小兒子友誼封于鄭,其后人有的以國名為姓。明代太監馬三寶有功,被永樂帝賜姓為“鄭”,馬三寶因此改姓換名為“鄭和”。
第十二種,以數量詞、排行次序及天干地支為姓氏。
萬:出于姬姓。周文王的兒子畢公高有后叫畢萬,畢萬后代中有人以其祖先的名字中的“萬 ”字為姓氏。
丙:又寫作邴。春秋時,晉國大夫邴豫,受封于邴(河南成武縣東),其后以邴(丙)為姓氏。
第十三種,少數民族改漢姓氏。
元:春秋時,衛國大夫元亙之后以元為姓。另北魏孝文帝推行鮮卑族的漢化,令鮮卑族改穿漢服,改說漢話,并改換“拓跋氏”為“元氏”。
少數民族以漢姓的人物中,還有著名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李克用系沙陀族首領朱耶赤心之子,曾率沙陀聞助唐擊敗黃巢長安,任河東節度使,又進封為晉王。唐末,李存勖“李” 姓起兵,建后唐王朝。
第十四種,漢族人改為少數民族姓氏。
遼、夏、金、元時代,漢族人改換為少數民族姓的為數也不少。
第十五種,部分少數民族的姓氏。
滿族有穆昆組織,產生于姓氏社會,是構成滿族社會的基層血緣組織。穆昆由一個或數個家庭組成。同一個穆昆中,只有一個姓氏;同宗的幾個穆昆,則冠以幾個漢姓。如烏雅氏的五 個穆昆,分別以吳、穆、包、黃、邵為姓氏;寧古塔氏的四個穆昆,以劉、寧為姓;喜喇氏的一支穆昆(居今新賓縣永陵鎮)以圖為姓,居盛京的穆昆以祝為姓。
壯族經父系計算世系,子女隨父姓。女兒出嫁后,須加雙姓,即夫姓在前、父姓在后。如:其夫姓莫,其父姓羅,她便稱為“莫羅氏”。此稱習俗與漢族舊習俗(張王氏、李揚氏等)相 同。
第十六種,容易讀錯的姓氏。
由于漢字有許許多多音字及古音有變等,所以一些姓氏很容易被我們讀錯。如:
萬俟,音為Mò qí(莫其),常有人誤讀為“萬寺”。
區,音為ōu(歐),常有人讀為“區”(qū)。
黑,音為Hè(賀),常有人誤讀為“黑”(hēi)。
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到今天,每個姓氏的人毫無疑問都大大增加了,他們彼此之間的人口比例也有了很大變化。以1998年中國大陸人口的統計為例,在當代“百家姓”中,全國
人口 各姓比例次序如下:
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
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
梁、宋、鄭、謝、韓、唐、馮、于、董、肖
程、曹、于、魏、薛、葉、閻、余、潘、杜
戴、夏、鐘、汪、田、任、姜、范、方、石
姚、譚、廖、鄒、熊、金、陸、郝、孔、白
崔、康、毛、邱、秦、江、史、顧、候、邵
孟、龍、萬、段、雷、錢、湯、尹、黎、易
常、武、喬、賀、賴、龔、文
跟舊時的“百家姓”不同,再無所謂“趙、錢、孫、李”的局限,完全以人口數來排列前 100名。
前10位的姓,曾居“天下第一姓”的有:劉、陳、楊、李、趙。其中漢高祖劉邦,開漢朝40 0余年基業;陳武帝陳霸先建陳,先后有32年;隋文帝楊堅建隋朝,壽命37年;唐朝自唐高 祖李淵起共290年基業為李家王朝;宋太祖趙匡胤大宋300余年基業。其他以國號為姓的有:周、黃、吳;為帝王子孫后裔的有“張、王”二氏。
男寶寶好聽的名字大全
中天——《后漢書·劉陶傳》起名:“伏惟陛下年隆德茂,中天稱號。”
德光——《谷梁傳·僖公十五年》起名:“德厚者流光,德薄者六卑。”
浩恩
高懷——宋·王千秋《念奴嬌》起名:“高懷隘世間,壯氣橫天際。”含有博大寬廣之意。
楷瑞
時戈——明·李攀陽《石將軍戰場歌》起名:“將軍此時挺戈出,殺敵不異草與蒿。”
丹愚——《晉書·庚傳》起名:“敢緣弘政,獻共丹愚。”
陸離。《離騷》:“斑陸離其上下”。陸離:光輝燦爛的樣子。我們對于該詞的認知多來自于成語“光怪陸離”,意指色彩繁雜、變化多端。
雍熙——張稀《東京賦》起名:“百姓同于饒衍,上下共其雍熙。”
君學、日省、省己——《荀子·勸學》起名:“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凌寒、自開——宋·王安石“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令達——南朝·宋·劉義慶有:“清易令達”之句。
音太——清·曹一士《擬古》起名:“元氣里只極,太音彌八荒。”
溫良、敬慎——《禮記·儒行》起名:“溫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
清芳——唐·李白《贈孟浩然》起名:“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芳。”
厲風——《隸釋·漢孝廉抑敏碑》起名:“君清節儉約,厲風子孫。”
適情——魏晉·阮籍:“夸名不在己,但愿適中情。”
崇德——《荀子·不茍》起名:“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
碧清、自潔——宋·張炎:“碧圓自潔,向淺洲遠浦,亭亭清絕。”
立軒 (軒:氣度不凡)
林簇——宋·柳永《迷神引》起名:“煙斂寒林簇,畫屏展。天際遙山小,黛眉淺。”
才卿——元·無名氏《來生債》起名:“那稱才卿的,可是先生?”
斯夫——《論語·子罕》起名:“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超才——宋·蘇武:“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圭壁——《詩經·衛風·淇奧》起名:人“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壁。”
青云。《九歌·東君》:“青云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紅樓夢》第七十回薛寶釵作詩曰:“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
潛心、若應——唐。韓愈:“潛心默禱若有應,豈非正直能感通。”
清邵一《晉書·庚峻傳》起名:“彼其清邵足以抑貪污,退讓足以清鄙事。”
草青——宋·蘇舜欽《淮中晚泊犢頭》起名:“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
曲成——《易·系辭上》起名:“曲成萬物而不遺”。
張弛——《禮記·雜記下》起名:“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綱紀——《詩·大雅》起名:“勉勉我王,綱紀四方。”合治理之意。
恭允——《書·堯典》起名:“允恭克襄,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修杰(修:形容身材修長高大)
吉恒
松貞——唐·韓思彥《酬賀遂亮》起名:“霜飄知柳脆,雪冒覺松貞。”
俊義——《書·阜陶漠》起名:“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義在官。”
金戈——宋·辛棄疾《永遇樂》起名:“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嘉寧
宇嘉
建元——唐·劉知幾《史通·本紀》起名:“以未登帝位,國不建元。”
光壁、光映——劉歆《西京雜記》起名:“……衡乃穿壁弓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倫質——《逸周書·武紀》起名:“國有本,有干,有權,有倫質,有樞體。”
將浩——宋·汪元量《燕歌行》起名:“將軍浩氣吞長虹,幽燕健兒膽力雄。”含有氣吞山河之氣慨。
浩博
涉川——《周易·謙》起名:“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思冥——支遁《詠懷》起名:“道會貴冥想,罔像掇玄珠。”
勵行——清·陳田《明詩記事甲·周祚》起名:“誠以惜時不如立方,慕德不如勵行”
子凌
吉浩
好聽的女寶寶名字大全
連璧——晉·左思《嬌女行》起名:“髻發覆廣額,雙耳似連璧。”
瓊羽——宋·林景熙《陪王監薄宴廣寒游次韻》起名:“影浸山河瓊殿冷,舞深風露羽衣香。”
云暖——明·陳子龍《天仙子》起名:“豆榮梢頭春雨瘦,云膩暖金燈下溜。”
璟雯 璟:玉的光彩 雯:色彩斑斕的云,多用于人名
云晴——清·章藻功《晚游西湖》起名:“云漏晴光一縷斜,紛紛歸逐七香車。”
紫然
璇瀅(一個很有古典韻味的名字)
靜香(文靜,象明朝時期的香妃一樣美麗,文雅,貞烈)
延娟——東甌獻給周昭王兩名才女,一名延娟,一名延娛,辯口麗辭,巧善歌笑。后,二女與昭王同舟,溺于漢水。后以延娟喻才女。
蓮偉
天然
余妍——唐·羊士諤《題楷杷樹》起名:“急景自余妍,春禽幸流悅。”
凝蘇——清·陳維施《解語花·詠美人捧茶和王元美韻》起名:“沉備亭婢,只領略凝酥佳麗。”
月眉——五代·馮延已《清平樂》起名:“黃昏獨倚朱闌,西南新月眉彎。”
漫凝——唐·白居易《長恨歌》“緩歌漫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菁菁。《唐風·杕杜》:“有杕之杜,其葉箐箐”。菁菁:草木茂盛。
融紗——宋·文天祥《過零丁洋》起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瓊珠——唐·楊衡《白綻辭》起名:“躡珠履步瓊筵宴,輕身起舞紅燭前。”
鳳卉——明·劉基《送龍門子人仙華山辭》“梧桐萋兮竹實首長,鳳凰翔嗚兮五色卉偉。”
云凈——唐·姚崇《秋夜望月》起名:“灼灼云枝凈,光光草露園。”
晨宜
凌薇(氣勢、朝氣都凌人,薇,祝她將來成為一代名人)
姝瑗 (姝:美麗,美好 瑗:璧玉 )
令璐
媛馨 (媛:美好 )
妙妍——顏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計序》起名:“妍歌妙舞之容,銜組樹羽之器。”
希藍 希:希望 藍:藍色 純潔
清含——唐“。李商隱《柳》起名:“礦清照帶雨臨官道,晚日含風拂野橋。”
雪云——宋·仲殊《驀山溪》起名:“云體態,雪精神,不把年華占。”
綠丹——明·于謙《暑月將自太行巡汴》起名:“綠樹連天暗,丹葵向日開。”
丹彩——三國·魏·何晏《景福賦》起名:“皓皓旰旰,丹彩煌煌。”
淑清——《淮南子·本經訓》起名:“四時不夫其敘。風雨不降其虐,日月淑清而揚光。”
銘馨
雅靜(優雅文靜)
叢艷——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鋪殿花》起名:“有于雙縑幅素上畫叢艷石,傍出藥苗,雜以禽鳥蜂蟬之妙。”
子娟
容華——《聊齋志異·狐嫁女》起名:“翠鳳明容華絕世。”指美麗的容貌。
文秀——南北朝·鮑照《擬行路難》起名:“璇閨玉墀上椒閣,文窗秀戶垂綺夢。”
婧琪 婧:女子有才 琪:美玉
雅菲
桃枝——晉·左思《蜀都賦》起名:“其中則有巴菽巴戟,靈壽桃枝。”
霞嬌——唐·徐凝《牡丹》起名:“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
蓉碧——清·吳錫麒《[春從天上來]初陽臺觀日出》起名:“現群峰璀璨,金碧芙蓉。”
小屏——唐·顧睿《浣溪沙》起名:“小屏狂夢極天涯。”
影若——南朝·梁·蕭繹《望江中月影詩》起名:“澄江涵皎月,水影若浮天。”
丹頰——唐·許渾《和李相國》起名:“霜合凝丹頰,風披斂素襟。”
含碧——唐·盧同《自君之出矣》起名:“風含霜月明,水泛碧天色。”
慶梅
秋芳——唐·司空曙《石蓮花》起名:“紅艷秋風里,誰憐從芳后。”
夢歆
溫馨提示:太極魚起名算命網是專業起名網站,太極魚寶寶起名將教您如何為自己的寶寶起一個心儀的好名字。除了寶寶起名技巧、方法外,還為您整理和收集一些寶寶起名大全,希望這些名字大全對您有用!太極魚智能起名網是最專業的起名工具,綜合五行八字、五格數理、生肖屬相、讀音字義等原則起名。太極魚起名網更多有趣的測試:姓名測試打分,寶寶起名
溫馨提示:本文部分內容來源于傳統民俗文化,僅供參考和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