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學是一門深奧而神秘的學科,陽宅風水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和諧是風水的核心,不能把風水狹隘的理解為是迷信。風水的內容和范疇很大,本文給大家說說風水學與命理經典《周易》,以及風水學和五行的關系。
何謂“風水”,從古至今給風水下定義者不計其數,可歷史上給風水最早下定義的為晉代的郭璞,在其名著《葬書》中有云:“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可見風水之術也即相地之術,核心即是人們對居住或者埋葬環境進行的選擇和宇宙變化規律的處理,以達到趨吉避兇的目的。風水學又有陽宅和陰宅之分。
風水學與《周易》
“風水”其實是《周易》的一部分。《易經》被稱為“眾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國古文化的源頭活水。《周易》中包羅萬象,包括相、數、理、占,理就代表風水和地理狀況,但以風水來論,就是地理文化用科學難以解釋的學問。
《周易》包括《易經》與《易傳》。《易經》相傳為伏羲氏所作。據《周易.系辭下》上載:“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皰犧氏,就是伏羲氏,他是我國遠古時代的部落首領。傳說他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及人與萬物而作八卦。八卦為乾、坤、坎、離、巽、震、艮、兌,分別代表天、地、水、火、風、雷、山、澤八種自然現象,即用八種自然現象來概括宇宙萬物。
《易經》的興盛則是殷周之際。《周易.系辭下》中說:“《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司馬遷依據這一說法,在《史記:報作少卿書》中說:“文王拘,而演《周易》。”在《史記:日者列傳》中又說:“自伏羲氏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易經》由符號系統與文字系統兩部分組成。符號系統包括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稱之為卦爻象。還有對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文字解釋,稱之為卦路,爻辭。
《易傳》是對《易經》的闡釋,《易傳》相傳為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所著。《莊子:天下篇》中說:“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丘即孔丘,孔子名丘。《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漢書:藝文志》中說:“孔氏為之《彖》、《象》、《系辭》、《文言》之屬十篇。”顏師古《注》中說:“伏犧氏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據此可知,《周易》是由三代圣人所完成的一部經典,我國第一部經典,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周易》不僅在我國歷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還被現代西方人士稱為與《吠陀經》、《圣經》并列的三大經典。
《周易》最早創立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周易》的“天人合一”宇宙觀是我國古代風水學的哲學依據,我國古代風水選擇人居環境就是遵循“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達到天、地與人的和諧統一。
《周易》的辯證思維也是我國古代風水學的另一哲學依據。《周易》是由代表陰、陽的兩種符號構建起來的哲學體系。陰陽為《易經》的基石,《莊子:天下篇》里指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思想。至于陰陽的對立統一辯證法,過去強調對立斗爭的絕對性和統一的相對性,甚至發展到斗爭哲學,這并不符合《周易》的辯證思維。《周易》是講陰陽對待、互補、平衡,強調的是和諧統一。
風水與五行、干支
陰陽五行說,是我國先民在接觸諸多種類事物與現象的實踐中,通過觀察和思考而建立的一種影響深遠的哲學思想。它是一種自發的、樸素的唯物論,并初步具有辯證法的思想因素。
八字算命 相地奧妙,盡在五行中。山川形勢有方有圓,有直有曲,有闊有狹,皆具五行。地理千變萬化,關鍵在五行之氣。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五行的特性
金——具有清凈、收殺的特性;
木——具有生發、發達的特性;
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
火——具有炎熱、向上的特性;
土——具有長養、化育的特性。
五行存在相生、相克的關系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是含有資生、助長的意義。在五行之中,具有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的關系,這種關系稱為“相生”。
五行相生的規律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如此循環世世代代,不會有結束的時候。它們彼此間的關系,也可以理解為一種推動發展的作用。在五行相生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兩方面的聯系,也就是母子關系。以水為例:生我者“金”,則金為水之母;我生者為木,則木為水之子,其余類推。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約束。
相生相克,如陰陽一般,是事物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無生,就無事物的發生和成長;無克,就不能維系事物的發展和變化中的平衡與協調。沒有相生就沒有相克,沒有相克就沒有相生。這種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互相為用的關系推進和維系事物的正常生長、發展和變化。
若五行相生相克太過或不及,會破壞正常的生克關系,則會出現相乘或相侮的狀況。相乘,就是五行中的某一行對被克的一行克制太過。比如,木過于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時,木就會過度地克土,使土更虛,這就是木乘土。相侮,則是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過,致使克它的一行無法制約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故又被稱作反克或反侮。比如,在正常情況下水克火,但當火過盛或水太少時,水不僅不能克火,反而會被火燒干,于是變成火反克或反侮水。
天干地支的含義
天干地支,是古人建立歷法時,為了方便做60進位而創設的符號。對古代的中國人說來,天干地支就像阿拉伯數字般的單純,后來人們更開始把這些符號運用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與空間軸)上,所以這些數字被賦予的內涵變得越來越豐富了。
1.地支的含義
支者——即像樹之樹枝。
子:滋也,草木種子吸土中的水氣而滋潤。
丑:紐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其狀屈曲。
寅:演也,屈曲在寒土中之草木,遇溫和的陽春而生長地上。
卯:冒也,旭日躍于東天,萬物滋茂之象,草木冒地而出。
辰:震也,象征萬物震起的時期。
巳:萬物到了成熟期,暫時靜止之狀。
午:陽氣極盛,到了陰陽分岐點。
未:味也,草木果實漸成熟而有滋味。
申:果實成熟之象。
酉:釀也,太陽西下,百果已成熟,開始醞釀。
戌:滅也,草木凋零,生氣滅絕。
亥:核也,萬物收藏,草木種子藏于土中待春。
2.天干的含義
干者——即像樹之樹干。
甲:拆也,像草木破土而萌芽,陽在內而被陰包裹。
乙:草木初生,枝葉柔軟屈曲的象形。
丙: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皆炳燃而見光明。
丁:言草木成長壯實的形態,猶人言成丁。
戊:茂也,象征大地草木的茂盛。
己:紀也,萬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紀識。
庚:更也,秋收而待來春。
辛:辛(艱辛)也,氣節變化,萬物凋零。
壬:妊也,陽氣潛伏地中孕育新生命。
癸:揆也,草本于地中培養待時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