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起名有很多講究,也有很多技巧,本文就為大家收集整理了一些最常用的公司起名方法和技巧。大家在給公司起名的時候可以對號入座,看看通過如下介紹的幾種方法是否可以起出滿意的公司名字。
1.公司起名:吉語命名法
舊時生意人喜歡討個吉利,講究口彩,開口閉口“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因此以吉利語作店鋪招牌是極普遍的做法。
“興、隆、源、茂、發”等是店招上最常見的字眼。
例如北京的隆盛藥房、興隆鞋行、齋堂飯莊、定瑞醬園。老字號月盛齋馬家老鋪創辦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店名月盛齋,取“月月興盛”之意;國人創辦的第一家啤酒廠——北京的雙合盛五星啤酒廠是山東人張閣與郝升為主集資創辦的。廠名取雙方合辦、財源茂盛之意 ,故命名為“雙合盛”。
上海的這類店名則如長盛、永豐、江源、華盛、協興、泰康、新裕、通海、康利、咸亨、萬昌、大豐、大達、大發、廣達、廣泰、五福、豐茂、豐實、榮華、春茂、順昌、順興、泰豐 、 泰昌、泰和、源豐、新泰、新隆、廣遠、鴻福、茂昌、永興、永茂、永春、永泰、同茂、隆興、長興等。
這類店名大多是兩個字,也有三個字的。如廣茂香、廣恒隆、慎發祥、三陽春、三陽盛、在 有興、天鴻祥、生生永、老同盛、老其昌、鼎日有、新長發、大鴻運、大富貴、五福樓、聚興園、利男居等。
2.公司起名:迎合命名法
所謂吉語,多數是商店經營者來為自己討口彩的,但有時這種吉利的口彩顧客也喜歡,因此聰明的經營者常取吉利的名字來迎合顧客的求福心理,以招攬生意。
例如,上海的大鴻運、大富貴、五福樓等就很受舊時顧客的青睞,認為到那里去舉行宴會,會使自己“財運亨通,福星高照”。
北京著名的內聯升鞋店在這方面更是做足了文章:“內”指的是大內即清朝宮廷,用這個來標榜這家鞋店不同尋常,是供奉大內用的一種鞋店,“聯升”系取“連升三級”之意。此名 號是為了滿足舊時角逐功名利祿之輩,想平步青云、在大內連升三級的幻想。上海城隍廟的春風得意樓、西藏路的甬江狀元樓等名稱也都有這樣的功效。
迎合命名法的前身是傳統的招徠命名法。其代表是古代的招商客棧,悅來客棧等,多數是旅店 ,其名號性質介于寫實與述志之間。后來的這類名字有悅賓、迎賓、聚賢、敘賢等。 京的會仙居則更使這類名字添上了風雅的色彩。
3.公司起名:姓名結合法
如果既想以姓氏命名突出自己,又想以吉語命名以博個口彩,有沒有辦法將這兩者結合起來呢?
有,這就是姓名吉語結合法,是傳統字號用得最多的三種命名方法中的一種。用這種方法命名的店招以三字語居多。北京的張一元茶莊是個典型的例子。這是安微人張文卿創辦的。1900年開張了一家茶莊叫“ 張玉元”,這個命名中包含了店主的良苦用心:“張”表示這是張家的買賣;玉”是茗的簡稱,在陸羽的《茶經》中,它是茶葉的通稱,因此三字合起來表示這是張家的第一等的茶莊 。1908年,張開辦了第二家茶莊,取名張一元茶莊。“一元”是根據“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的說法,象征他的茶莊開市大吉,永遠興旺。1912年,張又開設了他的第三家茶莊,取名 “張一元文記茶莊”。“文”字是他名字中的一個字,表示這是正宗。由于這個名字太曲折,一般看不懂,因此解放前,北京盛傳張一元茶莊是張文卿用一元錢買下一張黃河獎券,巧 中頭彩發了大財辦起來的。此說其實乃望文生義。 北京的稻香春,創辦人張森,別號春山。南北各地的點心店多有用稻香村作牌匾的,其中最著名的當是蘇州稻香村,張取稻香春,既區別于一般字號,又寓己名在內。后來他又增鳳森 隆中西餐館,意義就更明顯了。
蘇州的沐泰山國藥店,為寧波沐氏所創。泰山為五岳之首,以之命名,取其垂世長遠之意。
上海的盛錫福帽店,1912年劉錫三創辦于天津,是以自己名字中的一個字,前后加上“盛” “福”兩字組成的,以示“天官賜福,興旺發達”之意。上海水明昌西式木器店,創辦人水亦明。此木器店,起先在“明”后加上一個“昌”字,后又加上自己的姓氏。
4.公司起名:象征命名法
以美好的事物命名,有的可能有明顯的象征意義,有的則是隱隱包含著命名者對自身事業的企望,這也是用得頗多的一種命名方法。
這種命名法通常也不包含任何競爭性。常見的這種名稱有龍鳳、麒麟、松柏、梅蘭、青山、 春光、長城、江山、牡丹、百花、藍天、青云、金星、白天鵝、鶴鳴等。
5.公司起名:雅字命名法
由于儒家重文抑商的傳統,讀書人恥言財利。受他們的影響,一些經商者在命名中也以表現書香為榮,以追逐銅臭為恥,從而使有些商業性場所的命名聽起來就像文人的書齋一樣,叫 “齋”、“閣”、“軒”、“居”、“村”、“樓”、“園”的不少。
這是中國特有的商業性命名。
這類命名如上海的有翠文齋、馬詠齋、鴻云齋、如意齋、采芝齋、浣香齋、五芳齋、五味齋、天香齋、美味齋、老半齋、尊古齋、鐵筆軒、天鵝閣、秋霞閣、蘿春閣、遠香居、敘賢居 、利男居、松月樓、松鶴樓、榮華樓、景華樓、景華得意樓、杏花樓、燕云樓、聚興園、梅園、錫園、富春園及綠波廊等;北京的老字號則有同仁堂、宏仁堂、頤齡堂、鶴年 堂、福壽堂、老二酉堂、云香客、天聚齋、集升齋、長福齋,會仙居、天興居、稻香村、桂 香村等。
雅字再進一步,便是用典,這是中國舊文人脫不掉的習慣。用典有用詩書,也有用成語。
例如杭州樓外樓菜館便得名于一首名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薰得游 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北京的榮寶齋原名松竹齋,清光緒二十年改為榮寶齋,取“以文 會友,榮名為寶”之意。創于明末的北京老二酉堂書店用典更深僻一些。據傳說: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有不少人的藏書怕被焚毀,隱匿在家中又怕引來殺身之禍,就把存書轉運到“二 酉”,老二酉堂因此命名,并在其出版物商標的圖案中印有四個小字:“學富五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