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起名專家起名姓名測試免費算命簽名設計手機版 您好,歡迎光臨太極魚詩詞國學起名網!

古今中外屬羊的名人名字大全

當前位置:太極魚起名網 > 羊寶寶起名大全 > 文章正文

古今中外屬羊的名人名字大全

2015-6-17   太極魚起名網   

太極魚大師起名微信二維碼
大師本人微信:taijiyuqiming,添加微信咨詢大師起名或者智能軟件起名。

羊年出生到底吉利不吉利?
 
  要明白這一問題,則需要了解中國傳統命理“四柱八字”的起源。命理起源于歷法紀時,歷法反映了星體運行的規律,古人認為天體行星的運轉會對人的命運產生影響,遂用“干支”記載年月日時,通過出生時間排出八字來預測命運。
 
  天干、地支,簡稱為“干支”,相傳這是黃帝時代的大撓氏創立的,隋朝簫吉的《五行大義·論干支名》中記載“支干者,因五行而立之。昔軒轅之時,大撓氏所創。”古人最初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十個天干來紀日;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這十二地支來紀月。由于單用十天干來紀日,則每個月可能都有三個天干相同的日子,為了容易辨別,古人就是用一個天干、一個地支按次序搭配的方法來紀日期,這就是“干支紀法”。由于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的最小公約數是60,所以按照組合循環,從“甲子”開始到“癸亥”終止,共有60個干支組合,這就是人們俗稱“六十一甲子”的說法來源。

古今中外屬羊的名人名字大全
 
以上這些名人都是屬羊

  由于古人又將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相配,所以按照干支紀法,2015年的立春開始,就是“乙未”羊年。在中國傳統命理領域,一個人的出生時間包含的是這一時間段的宇宙行星的運行狀態。以2015年2月4日16:00出生的嬰兒為例,用干支紀日法排出的時間八字為:乙未、戊寅、辛亥、丙申。這個用干支符號組成的八字結構,標記了人出生時宇宙氣運變化的狀況,而古人認為萬事萬物皆有“刑、沖、合、化”、“相生相克”等自然規律,所謂命運好壞就指這八個字之間的互相作用。
 
  由此,我們也能在上述案例八字中看到,代表羊的“未”,僅占八分之一的力量。在命理學中,這個“未”的好壞也取決于與其他字的組合作用。此外,十二地支還存在著兩兩相害、相破、相合的關系。也就是說,無論你屬相是什么,都有另一個地支與你產生或好或壞的作用,均逃不開“刑、沖、合、化”、萬物相生相克的關系。因此單獨說屬羊之人不吉利,完全是無稽之談。

屬羊的名人名字大全


屬羊的帝王    
 
  漢宣帝(前90--前49)西漢皇帝劉詢,前74--前49年要位。字次卿,武帝曾孫。幼年在祖母史氏家里長大,信在民間,少時出入于京城一帶,對社會的種種黑暗不法現象有較深的了解和體會。精通黃老弄名之學。昭帝死,霍光迎他入軍團為帝。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任賢用能,產生了大批賢相和循史。親政十八年,平獄緩弄,輕緩薄賦,發展生產,恢復經濟,廣開言路,合史稱其職,民安其業。又置西域都護,加強邊防。甘露二年(前52年),匈奴呼韓邪單于稱臣降服,威震域外。
 
   北魏道武帝(371--409年),北魏建立者。字涉圭,鮮卑族拓跋部人。代王什翼健之孫。前秦滅代,他被迫流亡于獨孤,賀蘭等到部,淝水之戰后,集合舊部,恢復代王稱號,旋即改稱魏王,攻滅獨孤,賀蘭及鄰近部族,國勢漸盛。曾在參合陂(今內蒙古豐鎮、涼城之間)大敗后燕慕容寶軍,攻滅后燕,盡有并州、河北之地。皇始三年定都平城(今山西小大同市東北),即帝位。在位時,開始“分土定居”,發展農桑,引用漢族土人,推動拓跋族向封建制轉化,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晚年,精神失常,被兒子拓跋紹所殺。初謚宣開帝,改謚道武帝。
 
  宋文帝(407--453)南朝宋皇帝劉義隆,小字車兒生于京口(今江蘇鎮江),劉裕的第三子。424--453年在位。初封宜都王。少帝遇害后,被大臣搖籃立為帝。即位后,清除專權大臣徐羨之、傅亮、謝晦等,堅持武帝集權政策,壓抑豪強兼并,清理戶籍,減免同步稅,勸課農桑,獎掖儒學,使用權封建經濟文化得到較好發展,史家譽為“元嘉之治”。后因全面防御北魏進攻,耗竟民力,國勢漸衰。為子劭所殺,謚文帝。
 
  北魏孝文帝(467--499)北魏皇帝元宏,鮮卑族政治家。471--499年在位。即位時5歲,政事由其母馮太后主持,相繼頒行班祿制、三長制、 均田制等。太和十四年(490)親政后,繼續整飭史治,加速北魏政權的封建化。不久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規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遷洛的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死后不得歸葬平城;又改鮮卑姓為漢姓(如他自己拓跋氏改為元氏);鼓勵鮮卑貴族到漢士族聯姻;參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等。在改革中,曾嚴厲鎮壓圖謀抗拒的守舊貴族,并處死太子恂。經改革,加強了鮮卑拓跋部的漢化和封建化,促進了民族融合。

  陳武帝(503--559年)南朝陳的建立者。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人。公元557--559年在位。出身于鄉里小史,以鎮壓交州農民起義,官至西江督護、高要太守。后在廣州起兵,與王僧辯計平侯景之亂。西魏破江陵,他擁立蕭方智,繼而殺死王僧辯,趕走北方援兵,獨攬朝政。太平二年(557年),進封陳王,不久廢方智自立,建立陳朝,三年后病。

  唐太宗(599--649年)唐朝皇帝李世民。李淵次子。627--649年在位,年號貞觀。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隨父于太原起兵反隋,進入關中。唐朝建立后,封秦王,任尚書令。后統兵消滅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等割據勢力,鎮壓竇建德、劉黑闥等農民起義軍,成為統一戰爭中的主要統帥。武德九年(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與自己爭奪皇位的太子李建成及齊王李元吉,迫使父親讓位。次年即皇帝位,改元貞觀。在位期間,推行均田制,租庸調法和府兵制度。吸取隋王朝的敗亡教訓,竭力把賦役剝削控制在法定范圍內,并耐心聽取和接受意見,從諫如流;發展和完善科舉制度,在統治階級中努力做到不計親疏、門第、種族選拔人才;下令編修《氏族志》,以現行官爵高低定門戶等第;削弱門閥制度影響,抵抗少數民族統治者對內地的侵擾。貞觀四年(603年)擊滅東突厥。在蒙古草原設置了行政機構。九年,擊敗西部的吐浴渾。十四年消滅高昌,打通了西域門戶。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贊普松贊干布,使漢藏兩族人民的關系空前密切。晚年,生活走向奢侈,營建日廣,并發動對高麗的戰爭,階級矛盾日有發展。

  錢元(887--941年)五代十國進吳國國王。932--941年在位。字明寶。祖籍浙江臨字。少年時作為人質住在宣州,為節度使,后加入戰爭,頗建戰功,作清海軍節度使。襲位后,奢侈營造,甚于其父。天福六年(941年),杭州發生大火災,宮室焚毀殆盡,他遭驚悸而死。一生好儒納文士,有詩千首,其中三百首編為《錦樓集》。

  宋孝宗(1127--1194)南宋皇帝,宋太祖七世孫,字元永。紹興三十三年(1160年)為太子曾上書反對和議。1162--1189年在位,即位后,起用張浚等抗戰將領,追復岳飛,并于1163年發動抗金戰爭,旋即戰敗。后來起用秦柃和湯思退等人,簽訂"紹興和議",割讓秦商二州。改稱侄皇帝。以后曾用王淮理財備戰爭。使宋金處于體休戰狀態。1189年退位,當太上皇。

  宋恭帝(1271--?)南宋皇帝。1274--1276年在位。四內歲即位,由謝太后主持國政。當時元兵大舉南攻,勢如破竹,導致南宋滅亡。他被俘上都(今內蒙古多倫縣),降封瀛國公。

  遼宣宗(971--1031年)遼朝皇帝耶律隆緒。982--1031年在位。喜讀書,能詩文。十二歲即位,數次率軍南下攻宋,又親征高麗。在位期間,曾變更刑法,實行賦稅制,使遼進一步封建化。又通過戰爭,擴大勢力,被稱為遼的全盛時期。

  金宣帝(1163--1223年)金朝皇帝完顏。1213--1223年在位。即位后向蒙古求和。從北京遷都河南開封,以避蒙古兵鋒,導致北京城不守。后來,遼東又陷,1217年,遣軍攻宋。1223年病死。

  明英宗(1427--1464年)明朝皇帝朱祁鎮。1435--1449年和1457--1464年兩度在位。宣宗長子,出生四月,即立為皇太子,九歲即帝位,建元正統。有大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薄)等輔政,國家尚安定平穩,社會經濟也有發展。然而他年幼嬉戲,寵信宦官王振,命掌司禮監。王振生性狡黠,至皇太后去世及三楊等相繼去世,即擅權跋扈,大臣下獄者不絕,政治開始衰敗,土地兼并日益嚴重,導致葉宗留、鄧茂七等浙江、福建等地的起義。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喇也寇邊、王振挾帝親征,"土木之變"中被瓦喇俘虜,逾年乃還,尊為上皇,南閑居八年。景泰八年(1457年),乘景帝病重,將軍石亨,宦官曹吉祥等發動政變,擁他復位,史稱"南宮復辟"或"寺門之變"。誅殺功臣于謙及大學士王文,為王振立"旌忠詞",賜祭葬,改元天順,重用復辟功臣石亨、曹吉祥等,未久石亨跋扈,曹吉祥謀反。廟號英宗。

  努爾哈赤(1559--1626年)建州女真首領,后金的建立者。愛新覺羅氏。1583--1626年在位。先世出于韓朵里部,幼年家道中衰,流落扶順,萬歷十一年(1583年)被推為首領后,以替父祖報仇為名,起兵攻打建州阿克蘇護河部首領尼堪外蘭。十五年,筑城于費阿拉;二十一年,統一建州各部,并向海西女真、東海女真發展。其間,接受明朝冊封,任建州衛都督僉事,龍虎將軍。三十一年,遷赫圖阿拉(在今遼燈新賓),又命額洋德尼等借用蒙文創滿文。四十三年,確立八旗制度,次年稱汗,建立后金政權。天命三年(1618年)以"七大恨"誓師,公開反明。薩爾滸之役,大獲全勝,逐步占據遼沈。六年,下令實行"計口援田"。推動女真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發展。十年,定都沈陽。次年,圍攻寧遠,因被炮擊傷,死于沈陽云雞堡。廟號清太祖。

屬羊的將相名臣
 
  竇融(前16--62年)東漢初大臣。字周公,抉風平陵(今陜西咸陽西北)人。新莽時,經王邑推薦,任波水將軍,賜黃金千斤。王莽敗,他率軍歸降劉玄。后由大司馬趙萌薦為鉅鹿太守。又轉為張掖屬國都尉。劉玄敗,他聯合酒泉、張掖。敦煌等五郡,割據河西,經酒泉太守梁統等推為河西五郡大將軍。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后,乃歸漢,從踴隗器,封安豐侯,累進大司空。竇氏家族自此成為東漢著名外戚,干預政治達幾十年。

  曹操(155--220年)東漢末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字孟德,小名阿瞞。安徽毫縣人。少時機警,有權術,任俠放蕩,不治行業。二十歲時,舉孝廉為郎,授洛陽北都尉,遷頓丘令,征拜議郎 。黃巾起義爆發,任騎都尉,參加鎮壓黃巾軍,遷為濟南相。不久占據兗州,誘降青州黃巾軍一部,選其精銳為"青州軍"。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遷都許昌,興辦屯田,整訓軍隊和部屬。十三年,進位丞相。從建安二年至十六年(197--211年),先后擊敗呂布、袁術、袁紹等豪強集團,征服烏桓豪強,統一北方。赤壁之戰爭慘改之后,他注重用人唯才,抑制豪強,加強集權,使社會經濟得以恢復發展。二十一年,受封為魏王,著《孫子略解》、《兵書摘要》等。善詩歌,今存詩二十余首,較完整的散文四十余篇,皆為后世傳誦。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曹丕稱帝后,追尊他為魏武帝。

  司馬懿(179--251年),三國時魏國大臣。字仲達,河南溫縣人。出身土族家庭,少時即被名士們贊許,以為"非常之器"。曹操要任用他出來做官,他稱病不仕,后經多方威脅,乃出山。為人多智計劃,善權變。初為文學掾,后任太子中庶子,主辦軍屯,是魏國重臣。明帝時,任大將軍,多次出諸葛亮較量。明帝即位,他受遺詔輔政。249年,控制中央禁軍,發動政變,迫使太尉王凌自殺。死后,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專政。其孫司馬為代魏稱帝,建西晉朝。他被追尊為晉宣帝。
 
  侯景(503--552年)北朝東魏將領。字萬景,鮮卑化羯人。初為戍兵,跟從米爾榮鎮壓葛榮起義,后又依附高歡。東魏時,職位通顯,位居宰輔。高歡死,他又投靠西魏,旋又附梁,受封河南工。太清二年(548年)被東魏擊敗,奔壽春,聞武帝對己有反復,乃勾結覬覦皇位的蕭正德,起兵叛梁,攻陷臺城。困死梁武帝,立蕭綱,縱兵大掠吳會。后西征江陵失利,反回建康(今南京),自立為帝,改國號漢。生性殘忍酷虐,且軍紀敗壞,大失人心,史稱"侯景之亂"。不久即被王僧辯,陳霸先擊敗,在入海北逃途中,被部下誘殺。

  斛律光(515--572年)北齊大臣.字明月,山西朔縣人。少工騎射。初為侯景部屬,后被齊提升為都督。能射飛雕,每射必中,人稱"射雕都督"。長期從事對北周的戰爭,564年,與同將尉遲迥、王雄大戰于芒山,全勝而歸,以功遷長太尉。570年,再次擊敗周將宇文桀,直逼河南。旋又擊敗宇文憲,被任為右丞相,并兼刺史,又徙左丞相,封清河郡公。因遭后主所忌,以謀反罪被殺,滅其族。
 
  牛僧孺(779--847年)唐朝重要大臣。字思黯,甘肅靈臺人。貞之進士。憲宗之和三年(806年)以賢良方正對策,與李宗閔、皇甫提等拮斥時政,語言鯁直,激怒李吉甫,長久不行敘用。唐穆宗時,累官至戶部侍郎同平章事。敬宗時,任武昌節度使。文宗立,李宗閔當國,屢次推薦,還任兵部尚書同平章事,是晚唐"牛李黨爭"牛派的首領。執政期間,排斥李德裕等黨人,主張姑息藩鎮。開宗時,李德裕為相,他被貶為循州長史。宣宗時,還朝病卒。有傳奇文集《玄怪錄》。

  桑維翰(899--947年)五代十國時期后晉大臣。字國僑。河南洛陽人。初以進士及第,為河南節度掌書記。勸石敬瑭求援于契丹以叛后唐。后晉建立后,任翰林學士,禮部侍郎,知樞密院士。遷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又生任相州等地節度使,為政主張不屈服于契丹,出帝時封魏國公。開運三年(946年)十二月,杜威等引契丹軍南下滅晉,他被威部將張彥澤所殺。

  范質(911--964年)五代后周和北宋初的大臣。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清河縣)人。后唐長興進士。歷后唐、后晉、生漢,官至中書舍人,戶部侍郎。后周廣順初,任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平章等。后任北宋宰相。任期間,廢宰相見天子時坐論之禮,議事以札子進呈。

  呂端(935--1000年)北宋大臣。995年繼呂蒙正為相,宗稱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不久,讓相位于寇準,自任參知政事。為緩和西夏與宋的關系作出了貢獻。太宗死后,太監王繼恩等陰謀廢太子,被他發覺乃與群臣擁立真宗為帝,貶遂王繼恩。加仆射,后為太子太保。

  岳飛(1103--1142年)南宋抗金名將。字鵬舉,河南湯陰人。出身農家,1122年從軍,因作戰勇敢,升秉義郎,在宗澤部下作戰。趙構即位,他上書指責黃潛善、汪伯彥等,反對南逃,被革職。后從王彥抗金于太行山,復從宗澤、杜充守開封,屢敗金兵。四年,敗金兵于常州、鎮州、收復建康,任通、泰州鎮撫使 ,出兵援楚,不勝,退守通泰。紹興初,討平李成、張用、瑛成等割據勢力。鎮壓江西農民起義。高宗手書"精忠岳軍"制旗賜之。四年,收復襄陽等六郡,授清遠軍節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制使。五年,從張俊鎮壓鐘相、楊么起義 ,部將牛皋擒楊么。六年,聯絡太行山忠義軍自武漢移居襄陽,進取河南、陜西許多州縣,并出兵淮西,大勝,官拜,又屢奏北伐中原,不許。九年,金人求和,他反對和議,秦檜忌之。十年,金人南下,他進兵中原大破兀術拐子馬,乘勝進軍朱仙鎮,北主忠義軍紛紛來歸,士氣高漲,以"直搗黃龍府"相激勵。正待渡黃河之際,高宗、秦檜以十二道金牌急令班師,他悲憤地說:"十年之功,廢于一旦!"回京后任樞密副使。未幾,秦檜等羅織罪名,被誣陷入獄。1142年,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時年三十九歲。寧宗時追封鄂王。有《岳忠武王文集》。
 
  韓胄(1151-1207年)南宋大臣。韓琦曾孫,寧宗韓皇后的叔祖。寧宗即位,任樞密都承旨,與宰相趙汝愚不和。朱熹、彭龜年因指責過他,均得罪。1196年,興"慶元黨禁",趙汝愚、朱熹等六十人被陷。1205年,伍平章軍國事,請寧宗下詔北伐,由于用人不當,出師后,西線叛變,東線失利,轉而采取妥協求和方針。金人不肯,再次用兵。1207年,史彌遠與楊皇后密謀,乘其入朝之機,殺于宮內玉津園。次年,劈棺取其首極函送金廷,遂成"嘉定和議"。
 
  申時行(1535--1614年)明朝大臣。字汝默,號瑤泉,晚年號休休居士,江蘇蘇州人。嘉靖進士,授修撰。以文學受知張居正。萬歷六年任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再進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在官期間,唯圖自保,無所建樹,萬歷十九年辭職。有《賜閑堂集》。
 
  葉向高(1559--1627年)明朝大臣。字進卿,號臺山,福清(今福建福清)人。萬歷進士,選庶吉士。1606年,擢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萬歷皇帝不理朝政,閣臣僅他一人。奏請增閣臣、補缺官、罷礦稅,皇帝不聽。七年后,堅辭去職。及光宗即位,復召為首輔。天啟年間,魏忠賢擅權,欲興大獄,因他在朝,尚不敢放肆。1624年,閹黨攻擊和迫害東林黨人,他知國家前途將盡,難有振作,乃辭職歸鄉里。有《葉臺全集》、《說類》等。

  代善(1583--1872年)清朝大臣,努爾哈赤第二子。為"四大貝勒"之首;侍珮O時,封和碩兄禮親王;侍珮O死,他召集諸王貝勒協調矛盾,與多爾袞共輔朝政。
 
  曾國藩(1811--1872年)清朝大臣,湘軍首領。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道光進士,穆彰阿的門生。原任京官,1852年奉詔在湖南辦團練,創建湘軍,造戰船,建水師。1854年,發表《討粵匪檄》,攻擊太平天國是開天辟地以來"名教之奇變",以后遂專門圍剿鎮壓太平軍。升任兩江總督,節制蘇、皖、浙四省軍務,李鴻章、左宗棠為其助手。1870年任直隸總督,查辦天京教案。1872年病死,有《曾文正公全集》。

  李鴻章(1823--1901年)清末大臣,洋務派首領。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進士。1853年,在家鄉組織團練抵抗太平軍,屢遭敗績后,投曾國藩為幕僚。1861年受曾國藩委派,按照湘軍編制,組成淮軍。1865年任兩江總督,鎮壓捻軍。1870年任直隸兼北洋大臣,掌握了晚清的軍政大權。為了挽救朝統治,擺脫內外危機,他大辦洋務,陸續開辦了不少企業和實業。又組建北洋艦隊。一貫主張妥協投降,反對抵抗侵略,曾導致中法、中日戰爭失敗,與外國侵略者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的喪權辱國的條約。有《李文忠公全集》。
 
  袁世凱(1859--1916年)北洋軍閥首領。河南項城人。早年在天津小站培訓新軍,佯裝進步,取得光緒皇帝信任,后來出賣維新派,取得慈禧的寵信。1899年,任山東巡扶,鎮壓義和團運動,1901年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1911年辛亥革命時,受命為內閣總理大臣,施展反革命派兩面手法,既誘使革命派妥協議和,又挾制清帝退位,竊取了中化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職位,在北京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買辦階級利益的北洋軍閥政府。1913年,他派人刺殺宋教仁,并在取得"善后大借款"之后,發動內戰,鎮壓了孫中山領導的"二次革命"。后又解散國會,篡改約法,實行專制獨裁。同時鼓吹"尊孔讀經",為復辟帝制制造輿論。1915年5月,他接受了日本帝國的企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以換取日本帝國主義對其復辟帝制的支持,又策劃成立了"籌安會"等,為其復辟效勞。12月,正式宣布恢復帝制,改中華民國五年為洪憲元所,次年元旦即位。同月25日因蔡鍔在云南發難,反對帝制,貴州、廣西、廣東 、浙江、湖南等省先后響應,宣布獨立,乃被迫在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6月6日,他在全國人民的聲討中憂懼而死。

屬羊的文人學者
 
  桓譚(前40--32年)東漢初哲學家。好音律,善鼓琴,博學多通,遍習五經,尤好古學,喜抨擊 俗儒。因反對神學,幾乎被殺。斷言精神不能離開物質而存在。有《新說》二十九篇。

  向秀(227--272年)西晉玄學名士。與嵇康、阮籍等交游,為"竹林七賢"之一。性好老莊之學,發展王弼、休晏的"貴無"思想,主張"生死出入,皆然自生"禮法出于"自行",開郭象玄言之風。

  王融(467--493年)南朝齊文學家。為"意陵八友"之一。他文藻富麗,精通聲律,與沈約共創"永明體"。有《王寧朔集》。

  阮孝緒(479--536年)南朝梁目錄學家。所撰《七錄》,仿《七略》分類法,把天下文獻分為經典、紀傳、術數、子兵、文集、佛法、仙道七類。

  賀知章(659--744年)唐朝詩人,今浙江蕭山市人。性放達縱誕,自號"四明狂客"。好飲酒 ,工書法,且與李白、張旭等人友善,時稱"醉中八帛"。詩存二十首。

  元結(719--772年)唐朝文學家,字次山,今河南魯山人。在文學創作上,反對浮艷之風,主張發揮"救世勸俗"的作用。詩作深受杜甫的贊揚。散文亦多討論時政,風格古樸,今有《元次山集》。

  張籍(767--830年)唐朝詩人,今江蘇蘇州人。他家境貧苦,官職低微,較多接觸下層社會生活,故其所作樂府能揭發統治階級罪惡性,同情人民疾苦,被白居易等人所推崇。又與白居易、孟效等 人所作詩詞統稱作"之和體"。有《張司業集》。
 
  元稹(779--831年)唐朝詩人。今河南洛陽人。常與白居易相唱和,世稱"元白",號"之和體"。為新樂府運動倡者之一。所作傳奇《鶯之傳》,為《西廂記》故事所取材,作品有《之氏長慶集》。
 
  賈島(779--843年)唐朝詩人,今河北涿州人。家境貧寒。一度為僧,法名無本。受韓影響而還俗。屢舉進士不第,后做過一些低職小官吏。其詩多為寫景、送別、懷舊之作,荒涼凄苦。語言清淡樸素。以五言律詩見長。注意字句錘煉,刻意求工,為"推敲"二字由來。作品有《長江集》。
 
  杜牧(803--852年)唐朝文學家。名相杜佑之孫。所作《罪言》,主張削平藩鎮,增強兵力,鞏固邊防,嚴禁佛教。又注《孫子兵法》。詩歌以近體詩長。七言絕句尤為后人推崇。與李商隱齊名。有《樊川文集》傳世。
 
  韋慶(863--910年)唐末詞人,詩人。五代時,入蜀為官,在詞的方面與溫庭筠齊名,合稱"溫韋",是花間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詞多反映上層社會之游玩享樂生活與離情別緒,語言濃艷軟媚。著作有《浣花集》。

  柳開(947--1000年)北宋文學家。字仲涂,自號東郊野夫,又號補亡先生。他反對北宋初的浮靡文風,提倡古文,主張作文的目的是宣揚孔孟之道以教民。有《河東先生集》。
 
  歐陽修(1007--1072年)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今江西永豐縣人。四歲喪父,家貧。天圣進士,入朝為館閣?薄H首趹c歷初,范仲淹被宰相呂夷簡貶官,他與尹洙等不服,貶為夷陵令。因被指為朋黨,便創作了一篇《朋黨論》加以駁斥。慶歷三年(1043年)任知諫院,上書要求起用范仲淹、富弼、韓琦等,后為人所忌,出知地方十一年。后加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新唐書》成,拜禮部侍郎兼翰林侍讀學士;后任樞密副使。次年,任參加政事。神宗時出知毫州青州,反對王安石的青苗法。熙寧四年(1071年)退職。次年去世。初,從學尹洙,與梅堯臣、蘇舜欽等提倡古文,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并以創作實踐批評"西昆體",成為評詩文改新運動領袖。其詩文雄健清新,其詞和婉深摯。史學成就卓著,與宋祁合修《新唐書》,自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公集》。

  劉敞(1019--1068年)北宋學者。他學問淵博,佛教、卜筮、天文、方藥、地理、歷史皆究知大略。對金文亦有研究。

  曾鞏(1019--1079年)北宋文學家。今江西人。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元豐類移》。

  司馬光(1019--1086年)北宋大臣,杰出的史學家。主編《資治通鑒》共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盛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取材除十七史外,尚有野史,文集等二百余種,全書年經事緯,史實系統而完備,確可為歷代封建統治者以得借式戒。詩文有《司馬文公集》。
 
  沈括(1031--1095年)北宋科學家。今浙江杭州人,著有《夢溪筆談》三十卷,是千年前的百科全書,成就極其卓越。
 
  李燾(1115--1184年)南宋史學家,以四十年的功夫,完成《續資治通鑒長編》九百八十卷,記北宋一代史實甚詳,并保存了大量史料。

  楊萬里(1127--1206年)南宋詩人。與陸游、尤袤、范成大并稱"南宋四家"。有《誠齋集》。
 
  陸九淵(1139--1193年)南宋哲學家。學者稱象山先生。在哲學思想上,他把禪宗和儒家的思孟學派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結成"心學"思想體系,完全否認客觀實踐。在道德修養上,提出"存心"、"去欲"的說法。他和朱熹一樣,認為宇宙本源是太極,是"理",但他反對"無極而太極"的提法,認為"太極"之理為實有,加上"無極",即成"老氏之學"。兩人長期爭論不休。其學說九齡、九韶并稱"三陸子之門"。至明代,陳獻章、王守仁加以發揮,成為"陸王學派"。其著作后人編為《象山先生全集》。

  王應麟(1223--1296年)南宋學者。今浙江寧波人。精于經史、地理、善長考證、著作極多,有《深寧集》、《玉堂類稿》、《掖垣類稿》、《漢書·藝文志考證》、《通鑒地理考》、《困學紀聞》等。

  沈周(1427--1509年)明初書畫家。今江蘇蘇州人。博覽群書,善詩文書畫,以畫聞名,評者謂明朝第一。善畫山水花鳥,融匯各家之長,自成一格,為"吳門畫派"之始祖。

  傅山(1607--1684年)清初學者。字清主,今山西忻州市人。明亡,隱居不出,自稱居士、道人。清廷開博學鴻詞科,他以死拒入京。博通經史、諸子、佛道、醫藥之學,亦工詩、書畫、金石,尤以音韻見長。對后學影響頗深。有《霜紅龕集》、《荀子評注》等 。

  王夫之(1619--1692年)清初思想家、學者。學者稱其船山先生。對天文、地理、歷法、數學都有研究,尤精于哲學、經史。著作有《讀通鑒論》、《宋論》等。哲學著作有《周易外傳》、《尚書引義》、《張子正蒙注》、《思問錄內外篇》、《噩夢》告等。另有《船山遺書》。亦善詩文,工詞曲。是與顧炎武、黃宗羲并列為"清初三大家"之一。

  顧祖禹(1631--1692年)清代歷史地理學家。以數十年之功著成《讀史方輿紀要》一百三十卷,詳記全國各地山川險要和攻守形勢,并借以論述古戰爭的成改得失,是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和軍事地理著作,極富史料價值。

  趙翼(1727--1814年)清朝史學家、詩人。今江蘇常州人。治學精于考史,所著《二史札記》著重討論歷代重大史事,總結政事得失,精辟中肯,與錢大昕《二史考異》、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并稱清代三大考史名著。詩與袁枚、將士銓齊名,稱"江右三大家"。有《甌北全集》、《陔余叢考》、《檐曝雜記》等。

  李汝珍(1763--1828年)清朝文學家。晚年寫成長篇古典小說《鏡花緣》。

  俞正燮(1775--1840年)清朝學者。主要著作有《癸已類稿》、《癸已存稿》、《兩湖通志》等。 包世臣(1775--1855年)清朝學者。工詞章古文,精于書法,推為書家正守。有《中衢一勺》、《藝舟雙楫》、《策河回略》等。 何紹基(1799--1879年)清朝文人、書法家。字子貞,號東洲。湖南道縣人,長于書法,自成一家,為晚清最大的書法名家。

  張裕釗(1823--1894年)清末古文家、書法家。今湖北武漢市人。勤治文史,擅長書法,師事曾國藩,與黎庶昌、吳汝倫、薛福成共稱"曾門四弟子"。

  吳大(1835--1902年)清末大臣,書法家、學者。擅長文學、金石學、古文學、頗有創見。1892年出任湖南巡撫。

  吳虞(1871--1949年)近代學者、教育家。五四運動后,撰文積極參加對封建舊文化和禮教的嚴厲批判,先后任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教授。有《吳虞之錄》。

  莫言,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55年2月17日出生。

屬羊的仁人志士

  鄧廷楨(1775--1846年)清朝大臣,今江蘇南京人。嘉慶進士。道光六年(1826年)擢升安徽巡撫,興利除弊,折平冤獄,政績卓著。十五年,升兩廣總督。十九年協助林則徐查禁鴉片,整飭海防。1841年初調任閩浙總督,加強守備。七月,英艦進犯廈門,他親率水軍擊退侵略軍。嗣后投降派誣陷,與林則徐同時革職,充軍新疆伊犁。后起用為陜西巡撫、甘陜總督,在西北大力組織墾荒。

  李秀成(1823--1864年)太平天國將領。廣西藤縣人。1859年封忠王。

  劉光第(1859--1898年)清末維新派人物。今四川富順人。戊戌變法時被殺,為"六君子"之一。有《介白堂詩文集》、《衷圣齋文集》。

  王金發(1883--1915年)近代資產階級革命者。加入光復會。1907年與秋瑾共謀起義,被鎮壓,逃亡日本。1911年辛亥革命后,參與光復上海、杭州等戰役。1913年參加"二次革命"。1915年在杭州被捕殺害。

屬羊的富豪巨商
 
  得光墉(1823--1885年)清朝大買辦資本家。字雪巖,安徽績溪人。初在錢莊當學徒,后入浙江巡撫王有齡幕,為清軍運糧餉和軍械,協助鎮壓太平天國軍。1862年協助左宗棠開辦福建船政局。1867年左宗棠調任甘陜總督,他在上海為其大借外倆,購運軍需品以鎮壓起義。又依仗湘軍權勢,于各省設金銀號,經營絲茶業,設典庫于江浙兩湖等處二十三處。在杭州設有得慶馀堂中藥鋪并經營出口絲業,操縱江浙商貿,資金最高達二千萬兩以上。1884年,受洋商排擠破產。

屬羊的宗教大家

  法顯(335--420年)東晉時期的名僧。今山西襄桓人。幼年出家,看到經律多有誤缺,便下決心去印度求經。399年,自長安西行,經西域,逾蔥嶺,歷經艱險,抵達目的地,得若干經書,學會梵語梵文。又到斯里蘭卡搜求佛經,經海道歸國。412年在山東嶗山登陸,次年,抵江蘇南京。譯出佛經百余萬言,又將親歷三十余國見聞寫成《佛國記》(又名《法傳》)。為研究古代中外交通和中亞、南亞諸國及南海地區歷史、地理提供了重要資料。
 
  義凈(635--713年)唐朝名僧。673年冬自海路赴天竺(印度),歷三十余國。685年歸國,滯留外國十余年,寫成《南洋寄歸內法傳》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695年返洛陽,武則天親迎于上江門外。以后在長安、洛陽主持佛經翻譯工作,共譯成經、律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一行(683--727年)唐朝高僧,天文學家。俗名張遂,今河南南樂人。唐代名臣張公瑾之孫。他為逃避官場斗爭,二十一歲出家為僧,后成為我國佛教密宗之祖。譯《大日經》,并為這作注疏。他博覽經典,精通天文歷法,727年,奉詔修訂歷法,制成黃道游儀,用以重新測定150余顆恒星的位置,有世界上第一次發現恒星位置變動的現象。他又發起在全國十二個地點觀測,歸算出相當于子午線緯度的長度,在科學史上有重大意義。此外,又與人合作制作渾天銅儀,是現代時鐘的雛型。在他主持下,用六年的時間制成《大衍歷》,中唐代最精確和完善的歷法,它的體例格式,為歷代編歷者所沿用。


屬羊的演藝名人
 
  張國立,大陸演員,1955年1月17日出生。
 
  任達華,香港演員,1955年3月19日出生。
 
  陳道明,大陸演員,1955年4月26日出生。
 
  周潤發,香港演員,1955年5月18日出生。
 
  周杰倫,臺灣歌手,1979年1月18日出生。
 
  佟大為,大陸演員,1979年2月3日出生。
 
  章子怡,大陸演員,1979年2月9日出生。
 
  歐弟,綜藝主持人,1979年7月4日出生。
 
  羅志祥,臺灣歌手,1979年7月30日出生。
 
  姚晨,大陸演員,1979年10月5日出生。
 
  高圓圓,大陸演員,1979年10月5日出生。
 
  湯唯,大陸演員,1979年10月7日出生。
  

外國屬羊的名人
 
  史蒂夫·喬布斯,蘋果公司創始人,1955年2月24日出生。
 
  鳥山明,日本漫畫家,1955年4月5日出生。
 
  比爾·蓋茨,微軟公司創始人,1955年10月28日出生


  太極魚起名算命網http://www.45636.cn/),專業團隊打造最優秀的起名、算命門戶。目前開發的姓名測試打分,智能起名/改名,八字喜用神查詢,康熙字典起名萬年歷,八字算命,八字排盤,六爻算命,周公解夢,情侶配對,星座、生肖分析,抽簽卜卦,號碼吉兇等功能和服務,贏得了用戶的口碑和贊譽。太極魚,專業成就品質,是您身邊的起名、算命專家!請記住我們的網址是:www.45636.cn

tag:名字大全羊寶寶起名屬羊

溫馨提示:本文部分內容來源于傳統民俗文化,僅供參考和娛樂。

(C)2010 - 2025 太極魚起名算命網 www.45636.cn - 關于太極魚 - 服務條款 - 合作聯系 - 網站地圖

太極魚,為太極圖案中相互環抱的陰陽魚,主陰陽相互相生,相輔相融。本站致力打造最專業的起名、算命門戶網站。

聲明:本系統來源于中國民俗學的一些測算方法,并非科學研究成果,僅供休閑娛樂,請勿迷信,按此操作一切后果自負!

渝ICP備19015303號-1,渝公網安備 500101020006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