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山》、《歸藏》、《周易》簡介
《易經(jīng)》,分為三部,夏代的《連山》、商代的《歸藏》、周代的《周易》,并稱為三易。東漢學(xué)者桓譚在《新論正經(jīng)》中說:“《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秦朝精簡本)。《連山》藏于蘭臺,《歸藏》藏于太卜。”《連山》與《歸藏》魏晉之后下落不明或被佛道吸收作經(jīng)或亡佚,成為中華文化領(lǐng)域里的千古之謎。
關(guān)于“三易”之說。《周禮》“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易》,二曰《歸藏易》,三曰《周易》,其經(jīng)卦皆八,其別卦六四有四”。就是說,在周朝《連山易》、《歸藏易》、《周易》這三個易由卜官掌控,對國家大事、軍事戰(zhàn)爭、祭祀活動進行預(yù)測。
愛因斯坦說:“西方科學(xué)家做出的成績,有不少被中國古代科學(xué)家早就做出來了。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是古代科學(xué)家自幼學(xué)習(xí)《周易》,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學(xué)家們不曾掌握的一把打開宇宙迷宮之門的金鑰匙。”
對于很多人來說,一提到《易經(jīng)》就和迷信,
算命聯(lián)系起來,認為《易經(jīng)》只能算命,預(yù)測,占卜,
周易起名。這樣的認知是非常片面的,《易經(jīng)》是一部宏大的哲學(xué)體系,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基礎(chǔ)和發(fā)源地。算命和占卜只是其一個應(yīng)用場景而已。黑格爾曾說:“《易經(jīng)》代表了中國人的智慧。就人類心靈所創(chuàng)造的圖形和形象來找出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這是一種崇高的業(yè)。”
《連山》介紹
據(jù)《周禮》記載,《連山》相傳為伏羲氏或神農(nóng)氏所創(chuàng),成書于夏朝。《連山》和《周易》、《歸藏》并稱為占卜的三易之法。 連山是三易之一,以“艮卦”為首。《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鄭玄于《周禮注》稱:“名曰連山,似山出內(nèi)氣也”。顧炎武《日知錄‧三易》:“連山,歸藏非易也。而云易者,后人因易之名以名之也。” 相傳連山至漢初時已失佚,桓譚《新論》云:“山(連山)藏于蘭臺”。北宋邵雍認為:“連山蓍用九十七策,以八為揲,正卦一0一六,互卦一0一六,變卦三二五0一二,以數(shù)斷不以辭斷。其吉兇一定不可易”。又一說《連山》即《數(shù)術(shù)略》之《夏龜》。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中收有《連山》一卷。
《連山易》古多只稱《連山》,其名初見于《周禮·春官·宗伯·大卜》:
“(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jīng)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
其《筮人》又云:
“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
“連山”義為山出內(nèi)氣,山連山。
鄭玄《周禮注》:“名曰連山,似山出內(nèi)氣也。”
《易贊》、《易論》:“連山者,象山之出云連連不絕。”
賈公彥疏:“名曰連山,似山出內(nèi)氣也者,此連山易,其卦以純艮為首,艮為山,山上山下是名連山,云氣出內(nèi)于山,故名易為連山。
《三國志·魏志·高貴鄉(xiāng)公傳》:“連山似山出內(nèi)氣,連天地也。”
后世也有人以為《連山》不是易。“連山、歸藏非易也。而云易者,后人因易之名以名之也。”(顧炎武《日知錄·三易》)顧炎武之說沒有過硬依據(jù)。
據(jù)《周禮》記載,相傳為伏羲氏或神農(nóng)氏所創(chuàng),成書于夏朝。《連山》和《易經(jīng)》、《歸藏》并稱為占卜的三易之法。 連山是三易之一,以“艮卦”為首。《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鄭玄于《周禮注》稱:“名曰連山,似山出內(nèi)氣也”。顧炎武《日知錄‧三易》:“連山,歸藏非易也。而云易者,后人因易之名以名之也。” 相傳連山至漢初時已失佚,桓譚《新論》云:“山(連山)藏于蘭臺”。北宋邵雍認為:“連山蓍用九十七策,以八為揲,正卦一0一六,互卦一0一六,變卦三二五0一二,以數(shù)斷不以辭斷。其吉兇一定不可易”。又一說《連山》即《數(shù)術(shù)略》之《夏龜》。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中收有《連山》一卷。
《歸藏》介紹
《歸藏》,傳統(tǒng)認為是商代的《易經(jīng)》,魏晉以后已經(jīng)失傳。《商易》以坤為首卦,故名為歸藏。
《歸藏》是三易之一,《周禮·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jīng)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意思是說《連山》、《歸藏》、《周易》是三種不同的占筮方法,但都是由8個經(jīng)卦重疊出的64個別卦組成的。相傳黃帝作《歸藏易》,有四千三百言。宋代家鉉翁稱:“歸藏之書作于黃帝。而六十甲子與先天六十四卦并行者,乃中天歸藏易也。”。
一說《歸藏》在漢朝已佚,因為《漢書·藝文志》中沒有著錄,《隋書·經(jīng)籍志》亦曰:“《歸藏》漢初已亡,晉《中經(jīng)》有之,唯載卜筮,不似圣人之旨。”明朝楊慎以為漢代時《歸藏》未失,“《連山》藏于蘭臺,《歸藏》藏于太卜,見桓譚《新論正經(jīng)》,則后漢時《連山》《歸藏》猶存,未可以《藝文志》不列其目而疑之。”清人朱彝尊云:“《歸藏》隋時尚存,至宋猶有《初經(jīng)》、《齊母》、《本蓍》三篇,其見于傳注所引者。”
1993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臺15號秦墓中出土了《歸藏》,稱為王家臺秦簡歸藏,重啟研究《歸藏》的熱潮。有人認為“秦簡《易占》不僅是《歸藏》,更準確一點,應(yīng)當是《歸藏》易中的《鄭母經(jīng)》”
記載了不同于《周易》的易占書《歸藏》的權(quán)威文獻是《周禮》。
《周禮·春官宗伯》言“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jīng)卦皆八,其別皆有六十有四”。這就是說:《連山》、《歸藏》、《周易》是三種不同的占筮方法,它們的共性在于:三者都是由8個經(jīng)卦重疊出的64個別卦組成的。迄止三國時,人們對《連山》、《歸藏》有確鑿證據(jù)的了解,僅僅如此而矣。至于流傳的《連》、《歸》用七、八,以不變?yōu)檎嫉龋贿^是后人依據(jù)《左傳》、《國語》中的“遇艮之八”、“貞屯悔豫皆八也”等筮例而作出的一種推測,至于漢人稱《連山》為夏易、《歸藏》為殷易、黃帝易,更只是一種想當然的揣度,于史無據(jù)。排除了南宋王應(yīng)麟誤將他人注語“黃帝得河圖、商人因之曰《歸藏》”當作《山海經(jīng)》正文輯入類書《玉海》而不能計外,《周禮》也是最早記載《歸藏》的文獻。大家知道《周禮》是西漢時晚出的古文經(jīng),它出自戰(zhàn)國至秦時吸取了法家、陰陽五行家思想追求“大一統(tǒng)”的儒者之手。因此其所稱引的《歸藏》必出現(xiàn)在先秦時。《禮記·禮運》篇引用了一段孔子的話:“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吾得《坤乾》焉。《坤乾》之義……吾以是觀之。”句中的“坤乾”絕非乾坤一詞的倒置,也不能等同于“陰陽”,而是指以坤卦、乾卦為代表的卦書。孔子是說:“我為了考察殷代制度,所以去了宋國(殷人后裔所立國),但找不到足夠的根據(jù),只得到了殷代流傳下來的《坤乾》卦書。”殷代的卦占之法可由此書得知。
春秋時孔子所得《坤乾》卦書是否就是《周禮》所稱的《歸藏》呢?史無明文言之。但按:(一)孔子由《坤乾》以觀殷之道,可知該書所傳承的卦占法歷史悠久,當為宋人的祖宗殷人發(fā)明;(二)二者先后都流傳于中原地區(qū),看來春秋時宋國流行的《坤乾》與戰(zhàn)國時《周禮》所稱的《歸藏》當有淵源關(guān)系,按照傳統(tǒng)音韻學(xué)來分析,“歸藏”很明顯是“坤乾”的音轉(zhuǎn),所以前者很可能是后者的祖本。
《周易》介紹
《周易》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nèi)容包括《經(jīng)》和《傳》兩個部分。《經(jīng)》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周易》沒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講陰陽與太極的是被道家與陰陽家所影響的《易傳》。《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tǒng)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
《周易》是一部中國古哲學(xué)書籍,是建立在陰陽二元論基礎(chǔ)上對事物運行規(guī)律加以論證和描述的書籍,其對于天地萬物進行性狀歸類,天干地支五行論,甚至精確到可以對事物的未來發(fā)展做出較為準確的預(yù)測。
《周易》又稱《易經(jīng)》,分為經(jīng)部和傳部,經(jīng)部之原名就為《周易》,是對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義的揭示和相應(yīng)吉兇的判斷,而傳部含《文言》、《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系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七種十篇,稱之為“十翼”,是孔門弟子對《周易》經(jīng)文的注解和對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論述。
“周易”一詞的解釋,眾說紛紜,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二種:一種認為《周易》是周代占筮之書;一種認為《周易》是講變化的書,英文中The Book of Changes的譯文就是取此義。
春秋時,就有《周易》提法,在《春秋左傳》這部史書當中,多次提到“周易”,但從當時人們運用的《周易》看,只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畫(符號)卦爻辭。
戰(zhàn)國時,以解釋《周易》為宗旨的《易傳》成書。《周易》和《易傳》并稱為《易》,如《莊子》所謂“易以道陰陽”、《荀子》所謂“善為易者不占”之“易”包含了《易傳》。
西漢以降,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quán)制,采納了董仲舒“獨尊儒術(shù)”的建議,效仿先秦與漢景帝把道家黃帝與老子的著作稱經(jīng)的做法,也把孔子儒家的著作稱為“經(jīng)”。《周易》和《易傳》被稱為《易經(jīng)》,或直接稱為《易》。自此以后,《周易》、《易經(jīng)》、《易》混合使用,有稱《周易》,有稱《易經(jīng)》,有稱《易》,其實含義一致,均指六十四卦及《易傳》,一直沿用到今天,仍然沒有嚴格區(qū)分。有的學(xué)者為了區(qū)分《周易》經(jīng)傳之不同,稱六十四卦及卦爻辭為《周易古經(jīng)》,稱注釋《周易古經(jīng)》的十篇著作(易傳)為《周易大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