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創(chuàng)生次序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即天地)。兩儀在古典哲學(xué)中指“陰陽”。天地初開,一切皆為混沌,是為無極,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為陰陽。《易經(jīng)》:“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兩儀在《易經(jīng)》中指陰(- -)陽(—)。
關(guān)于“兩儀”,綜合歷代易學(xué)家的理論,計有八說:一說為陰陽,一說為天地,一說為奇偶,一說為剛?cè)幔徽f為玄黃,一說為乾坤,一說為春秋,一說為不變與變。但通常都是指陰陽。天地萬物,世間萬事,古人概之為:陰陽。陰陽也是天地出分之時,清氣向上為天。濁氣向下為地。天為陽,地為陰。天地萬物,世間萬事,古人概之為:陰陽。
什么是“陰陽”?
陰陽是一個簡樸而博大的哲學(xué)。
陰陽哲理自身具有三個特點:對立、互化和統(tǒng)一。在思維上它是算籌(算數(shù))和占卜(邏輯)不可分割的玄節(jié)點。自然界中生物的基因,人工智能中的二進制都充分彰顯了陰陽的生命力。
陰陽是中國古代文明中對蘊藏在自然規(guī)律背后的、推動自然規(guī)律發(fā)展變化的基礎(chǔ)因素的描述,是各種事物孕育、發(fā)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動力,是奠定中華文明邏輯思維基礎(chǔ)的核心要素。概括而言,按照易學(xué)思維理解,其所描述的是宇宙間的最基本要素及其作用,是伏羲易的基礎(chǔ)概念之一。
陰陽有四對關(guān)系:陰陽互體,陰陽化育,陰陽對立,陰陽同根。
傳統(tǒng)觀念認為,陰陽,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對立關(guān)系。它是自然界的客觀規(guī)律,是萬物運動變化的本源,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基本法則。陰陽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國人民的自然觀,古人觀察到自然界中各種對立又相聯(lián)的大自然現(xiàn)象,如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學(xué)的思想方式歸納出“陰陽”這概念。
什么是“兩儀”?
“兩儀”一詞在文言文中是表示“星球的兩種儀容”的意思,代表著上古華人對宇宙星體模糊又抽象的認識。《淮南子·天文訓(xùn)》講天地的起源和演化問題,認為天地未分以前,混沌既分之后,輕清者上升為天,重濁者凝結(jié)為地;天為陽氣,地為陰氣,二氣相互作用,產(chǎn)生萬物。可見,陰陽是物質(zhì)存在的兩種基本狀態(tài),在不斷運動的過程中相互轉(zhuǎn)化。古人認為陰陽二氣是宏觀物質(zhì)形成的基礎(chǔ)。
《易·系辭上》:“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孔穎達疏:“不言天地而言兩儀者,指其物體;下與四象(金、火、水、木)相對,故曰兩儀,謂兩體容儀也。”
《呂氏春秋·大樂》:“太一出~~,~~出陰陽。”
《晉書·摯虞傳》:“考步兩儀,則天地無所隱其情;準正三辰,則懸象無所容其謬。”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當日三才始判,兩儀初分;乾坤:清者為乾,濁者為坤,人在中間相混。”
南朝劉勰《文心雕龍》:“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生矣。”
“兩儀”含義解析
陰、陽兩字的古義是背日和向日,起初并無任何哲學(xué)內(nèi)涵。陰,《說文解字》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說文系傳》 曰:“山北水南,日所不及”。陽,《說文解字》曰:“高明也。”《說文解字義證》:“高明也,對陰言也。”
陰陽學(xué)說原自中國古人的自然觀,古時的人從生活中各種對立又相聯(lián)的大自然現(xiàn)象,如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學(xué)的思維方式,歸納出“陰陽”的概念,它是一種相對的而非絕對的概念。早至春秋時代的易傳以及老子的道德經(jīng)都有提到陰陽。陰陽理論已經(jīng)滲透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學(xué)、歷法、中醫(yī)、書法、建筑、堪輿、占卜等。
中國春秋時代的陰陽家認為天文氣象是“天道”,為天下綱紀。為政者“順天則昌,逆之則亡”。陰陽學(xué)說認為宇宙間所有事物皆有陰陽兩個屬性,他們相互依靠、相互制約、存有相互轉(zhuǎn)化的關(guān)系。
《史記》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嘗竊觀陰陽之術(shù),大祥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jié),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jīng)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劉向、劉歆《漢書·藝文志》記載“陰陽家者流,蓋出于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則牽于禁忌,泥于小數(shù),舍人事而任鬼神。”
陰陽哲學(xué)
陰陽是“對立統(tǒng)一或矛盾關(guān)系”的一種劃分或細分,兩者是種屬關(guān)系。中國的傳統(tǒng)學(xué)術(shù)中,有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及“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的觀念。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陰陽的特性如下:
兩者互相對立:萬物皆有其互相對立的特性。如熱為陽,寒為陰;天為陽,地為陰,說明了宇宙間所有事物皆對立存在。然這種相對特性并非絕對,而是相對。如上為陽,下為陰,平地相對于山峰,山峰為陽,平地為陰;但平地若相對于地底,則平地屬陽、地底屬陰,可見陰陽的相對性關(guān)系。
兩者相互依靠、轉(zhuǎn)化、消長:陰陽存在著互根互依,互相轉(zhuǎn)化的關(guān)系,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任何一方都不可能離開另一方單獨存在,因彼此的消長,陰陽可以變化出許多不同的現(xiàn)象分類。
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對立面
在道,天為陽,地為陰;實為陽,虛為陰。輕為陽,重為陰。上為陽,下為陰。清為陽,濁為陰。
在天,日為陽,月為陰;明為陽,暗為陰。悟為陽,迷為陰。放下為陽,執(zhí)著為陰。升為陽,降為陰。
在地,晝?yōu)殛枺篂殛帲辉鐬殛枺頌殛帯釣殛枺錇殛帯T餅殛枺瑵駷殛帯訛殛枺o為陰。
在時,暑為陽,寒為陰;春夏為陽,秋冬為陰。快為陽,慢為陰。急為陽,緩為陰。速為陽,遲為陰。
在國,君為陽,臣為陰;尊為陽,卑為陰。本為陽,末為陰。始為陽,終為陰。高為陽,低為陰。
在家,父為陽,母為陰;夫為陽,婦為陰。雄為陽,雌為陰。攻為陽,守為陰。健為陽,順為陰。
在事,象為陽,理為陰;雷電為陽,雨雪為陰。表為陽,里為陰。膜為陽,核為陰。皮為陽,骨為陰。
在人,男為陽,女為陰;得為陽,失為陰。進為陽,退為陰。助為陽,阻為陰。熱情為陽,冷淡為陰。
在數(shù),奇為陽,偶為陰;少為陽,多為陰。一為陽,萬為陰。聚為陽,散為陰。專為陽,雜為陰。
在門,開為陽,合為陰;出為陽,入為陰。通為陽,隔為陰。外為陽,內(nèi)為陰。左為陽,右為陰。
在心,向為陽,背為陰;前為陽,后為陰。未來為陽,過去為陰。遠為陽,近為陰。寬為陽,窄為陰。
在命,生為陽,死為陰;長為陽,滅為陰。露為陽,隱為陰。起為陽,伏為陰。顯為陽,藏為陰。盛為陽,衰為陰。強為陽,弱為陰。剛為陽,柔為陰。硬為陽,軟為陰。
一陰一陽謂之道也!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xué)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