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圖”、 “洛書”是華夏文化的源頭。《易·系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這個圣人就是人類文化始祖伏羲。傳說伏羲氏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洛書”。伏羲根據這種“圖”、“書”畫成八卦,后來周文王又依據伏羲八卦研究成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并分別寫了卦辭。
河圖、洛書演變及地位
河圖、洛書是漢族文化、陰陽五行術數之源,漢代儒士認為,河圖就是八卦,而洛書就是《尚書》中的《洪范九疇》。河圖、洛書最早記錄在《尚書》之中,其次在《易傳》之中,諸子百家多有記述。太極、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風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
《易·系辭上》有:"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之說。《周易》和《洪范》兩書,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哲學、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美學、文學諸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為中國歷史文化淵源的河圖洛書,功不可沒。
《周易》起源于伏羲八卦,伏羲八卦又源于“河圖”、 “洛書”。到了宋代,大理學大家朱熹在其易學著作《周易本義》中,第一次把“河圖”、 “洛書”單列出來,并將其圖置于卷首,以九為河圖,十為洛書。后世多數學者認為朱熹之“河圖”、“洛書”源出于宋代道士陳摶,朱熹是演繹陳摶之說而成。朱熹對“河圖”、 “洛書”的發展過程有一個簡單的交代,說:“圖書之象自漢孔安國、劉欣、魏關朗子,明有宋康節先生,邵雍堯夫,皆謂如此,至劉牧始兩易其名,而諸家因之,故今復之,悉從其舊。” [1]朱熹如是說,但到了清代,學者黃宗羲、胡渭等對宋儒“河圖”、“洛書”說均提出反對意見。此后,“河圖”、“洛書”就成了學術界一個長期爭論不休的千載難解之謎。
河圖之理
左旋之理
坐北朝南,左東右西,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為五行左旋相生。中心不動,一、三、五、七、九、為陽數左旋;二、四、六、八、十、為陰數左旋;皆為順時針旋轉,為五行萬物相生之運行。我們知道,銀河系等各星系俯視皆右旋,仰視皆左旋。所以,"生氣上轉,如羊角而升也"。故順天而行是左旋,逆天而行是右旋。所以順生逆死,左旋主生也。
象形之理
河圖本是星圖,其用為地理,故在天為象,在地成形也。在天為象乃三垣二十八宿,在地成形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明堂。天之象為風為氣,地之形為龍為水,故為風水。乃天星之運,地形之氣也。所以四象四形乃納天地五行之氣也。
五行之理
河圖定五行先天之位,東木西金,南火北水,中間土。五行左旋而生,中土自旋。故河圖五行相生,乃萬物相生之理也。土為德為中,故五行運動先天有好生之德也。時至今日,五行
八字命理任然是最為流行的算命方法。
陰陽之理
土為中為陰,四象在外為陽,此內外陰陽之理;木火相生為陽,金水相生為陰,乃陰陽水火既濟之理;五行中各有陰陽相交,生生不息,乃陰陽互根同源之理;中土為靜,外四象為動,乃陰陽動靜之理。若將河圖方形化為圓形,木火為陽,金水為陰,陰土陽土各為黑白魚眼,就是太極圖了。此時水為太陰,火為太陽,木為少陽,金為少陰,乃太極四象也。故河圖乃陰陽之用,易象之源也。易卜乃陰陽三才之顯也。
先天之理
什么叫先天?人以天為天,天以人為天,人被天制之時,人是天之屬,人同一于天,無所謂人,此時之天為先天;人能識天之時,且能逆天而行,人就是天,乃天之天,故為后天。先天之理,五行萬物相生相制,以生發為主。后天之理,五行萬物相克相制,以滅亡為主。河圖之理,土在中間生合萬物,左旋動而相生,由于土在中間,相對克受阻,故先天之理,左行螺旋而生也。又,河圖之理為方為靜,故河圖主靜也。
河圖之象、之數、之理、至簡至易,又深邃無窮。暫且論之。